时间:2020-04-25 作者:张昭立
[大]
[中]
[小]
摘要:
财政理论研究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财政实践提供全局性、前瞻性指导。特别是当前,财政运行机制面临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亟需从理论上予以回答和解决。如何做好新时期的财政理论研究工作,是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国企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入WTO后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快,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等,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理论创新,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财政发展模式的创新。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提出建设公共财政模式的目标,财政改革正逐步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迈进。但公共财政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对其理论的研究还正在探讨中,财政模式的转型还面临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一些应由市场解决的事情还不得不由政府来办。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还要承担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责任,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公共财政不可能照搬西方公共财政的模式,应在理...
财政理论研究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财政实践提供全局性、前瞻性指导。特别是当前,财政运行机制面临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亟需从理论上予以回答和解决。如何做好新时期的财政理论研究工作,是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国企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入WTO后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快,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等,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理论创新,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财政发展模式的创新。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提出建设公共财政模式的目标,财政改革正逐步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迈进。但公共财政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对其理论的研究还正在探讨中,财政模式的转型还面临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一些应由市场解决的事情还不得不由政府来办。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还要承担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责任,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公共财政不可能照搬西方公共财政的模式,应在理论上、实践中探索符合国情的模式。如我国公共财政职能范围到底是什么,财政收支结构特别是财政支出范围究竟如何界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改革的实践。
二是财政政策的创新。财政政策往往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如1998年中央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缓慢的客观情况,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非常明显。但积极的财政政策毕竟不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如何发挥这一政策的导向作用、投资方向如何转变、何时退出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后,许多财政经济政策都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适时作出调整。如根据WTO规定,各成员国要逐步降低出口补贴,而目前我国对外贸出口的补贴政策有不少还不符合WTO的规定,必须调整。在农业方面,WTO反对农产品价格补贴,我国对农业的补贴政策也要从价格保护转向以生产补贴为主。在税收方面,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对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进行清理整顿,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透,才能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和对策,做到既能够使财政政策符合WTO的规定,又能以适当的方式使应该扶持的方面得到保护和支持。
三是财政管理制度的创新。近几年来,尽管在改进和加强财政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使财政管理制度和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但相对改革的进程来讲,对这些制度的理论研究有些滞后。如在部门预算改革方面,至今还没有从理论上设计出一套能够清晰反映财政活动的预算科目体系,预算定额标准也缺少系统的理论阐述;国库集中支付应当在多大的范围内实行,如何处理好与会计集中核算、会计委派制的关系,还需要从理论上作更深入的探讨;政府采购如何扩大规模、规范运作,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四是财政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当前财政理论研究多采取定性分析、规范分析的方法,对定量分析、实证分析方法的运用不够。如对财政政策目标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定性分析,而对其乘数效应缺少量化分析论证;对财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许多数量关系、财政分配的数量关系等,还长期停留在经验数据判断的水平上,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数量分析模型。这就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分析定性不准、定量不清,或量度水分很大,使研究成果实际操作和借鉴价值不够高。因此,需要借鉴西方理论研究方法,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办法,并利用数量、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二、坚持服务实践,努力解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
财政理论研究不仅要注重对财政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注重对未知领域超前的理论探索,更要注重深入地研究、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其对实践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一)要进一步树立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只有贴近财政中心工作,时时注意从现实中发现问题,深入实践,摸情况、搞研究、提建议、拿对策,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具有价值。如山东省财政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去年1—10月份全省财政收入增长22.58%。这个增长幅度应当讲是不算低的,但与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市30%以上的增幅相比差距很大。我省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如何挖掘增收潜力,都需要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样的分析研究搞好了,对加快发展我省经济、开辟新兴财源,挖掘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要致力于解决财政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传统的理财观念仍然深植于人们的意识中,落后的理财方式和手段仍然在财政管理中大量运用;财政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维系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格局,使不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呈现固化状态,与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符合;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不够具体、规范和统一,造成不同级次财政之间的分配边界不够清晰和稳定,等等。财政理论研究不能绕开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以有选择地实行重点攻关,哪怕在一段时期内只解决一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就可以为解决其它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辟道路,促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三)要提高理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不少理论研究仅限于对已有理论、政策的注释,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应进一步增强理论研究的实用性,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实际决策提供参考,真正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
三、加强对重点问题的研究,促进财政工作上新水平
一是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问题。在经济转型时期,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变数不断增加,对财政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全面、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以便及时把握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高财政决策的能力和决策的有效性。现在各级普遍感到,财政增收难度大,对财政收入到底能达到什么增长水平心里没底,组织收入工作比较被动。如果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经济的发展变化,了解不同产业和所有制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将有助于预测一个时期内财政收入增长的趋势和水平,找准增收的着力点。
二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研究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尤其是要把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财源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结构的影响,进而预测财政收入的增长预期。另一方面,要研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综合分析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征管水平等因素,确定二者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过高会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影响经济发展。但比例太低,也不利于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重视和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问题。如何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应成为今后财政支出管理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应研究建立可操作性的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目前由于缺少具体的考核指标,对财政支出效益考核还没有量化的标准。需要按支出分类,设计出可操作的效益指标和评价办法。另一方面,应研究建立效益考评的工作制度,包括财政部门自我评价制度、用款单位报告制度、综合考评制度、信息和情况收集反馈制度等,明确财政支出效益监控考评各环节的职责、程序等,真正使监控考核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由于财政支出项目千差万别,其效益的考核、评价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具体支出项目的效益评价也很难确定具体的标准。目前可以先选择比较容易考核效益的支出项目来进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办法,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财政资金效益评价体系。
四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对分配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大财政调节的力度,对重点问题加强研究。如整顿不合理不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完善保障措施等问题。同时应继续研究保证工资发放的政策措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保证困难地区工资正常发放,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五是防范地方财政风险问题。目前尽管对财政风险的种类、导致的因素、防范对策等已作了不少研究,但有些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如基层财政是否可以存在直接债务,如不得已负债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债务形式,规模控制在多大比例合适;目前地方财政债务的规模到底有多大,近期哪些债务风险有可能产生实际影响,应当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等等。要跳出财政收支的小圈子,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对各种财政债务认真统计一下,搞清债务构成和数额,认真研究防范和化解的对策,以防患于未然。
(作者为山东省财政厅厅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