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桂平市人民政府
[大]
[中]
[小]
摘要:
桂平市作为广西过去的经济强县,县级财政曾一度陷入困境。近两年来,桂平市在自治区财政的支持和帮助下,抓住机遇,积极推进财源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强化管理和推进改革,财政开始步入稳步发展的新轨道。
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强县”陷入财政困境
桂平市现有人口165万人,是广西第一人口大县,也曾是广西经济十强县之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发展减缓,财政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财政运行陷入困境。财政收入规模小,增长缓慢,收入质量不高。“九五”期间,桂平市财政收入年均只增长6.7%,比全区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2000年,完成财政收入21539万元,仅比上年增长4.1%,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30元。在全市财政收入中,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占32.5%。
财政供养队伍庞大,人均可用财力偏低,难以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和工资的正常发放。2000年,市本级财政可用财力仅为14985万元,人均4829元。可用财力不足,支出安排标准低、缺口大,欠发工资、补贴已成为近几年困扰财政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2000年末,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累计欠发工资1147万元。
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影响了财政的正常运行。2000年末,全市的政...
桂平市作为广西过去的经济强县,县级财政曾一度陷入困境。近两年来,桂平市在自治区财政的支持和帮助下,抓住机遇,积极推进财源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强化管理和推进改革,财政开始步入稳步发展的新轨道。
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强县”陷入财政困境
桂平市现有人口165万人,是广西第一人口大县,也曾是广西经济十强县之一。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发展减缓,财政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财政运行陷入困境。财政收入规模小,增长缓慢,收入质量不高。“九五”期间,桂平市财政收入年均只增长6.7%,比全区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2000年,完成财政收入21539万元,仅比上年增长4.1%,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30元。在全市财政收入中,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占32.5%。
财政供养队伍庞大,人均可用财力偏低,难以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和工资的正常发放。2000年,市本级财政可用财力仅为14985万元,人均4829元。可用财力不足,支出安排标准低、缺口大,欠发工资、补贴已成为近几年困扰财政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2000年末,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累计欠发工资1147万元。
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影响了财政的正常运行。2000年末,全市的政府直接债务总额高达18384万元,间接债务21416万元,政府债务总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84.8%。历年财政赤字包袱使预算资金调度紧张,政府调控乏力,基础建设投入少,经济发展、财源建设后劲严重不足。
适时调整体制:财政穷县迎来发展机遇
对曾是全区经济强县的桂平市财政陷入困境,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财政厅十分重视,想方设法从调整财政体制入手,从多方面对我市财政予以支持。一是从1999年起对财政体制进行调整,给予我市过渡期转移支付补助,并逐年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帮助我市缓解财政支出压力。1999年以来,自治区给予我市各项转移支付补助24577万元。二是自治区出台财政体制微调政策,从2001年起取消我市专项上解中的贡献上解、农业税“倒三七”上解等共计184万元。
体制的调整大大增加了我市的可用财力。2000年,按财政供养人数计算全市实现的人均可用财力仅为4829元,但加上自治区财政的补助后,人均可用财力提高到6266元,提高了30%,基本上解决了我市欠发工资和教育经费缺口、下岗职工生活保障支出的资金需求等问题,既缓解了我市财政的部分困难,又从体制上调动了我们发展经济、开辟财源的积极性,为我市财政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强化财政管理:农业大市步入发展轨道
为尽快走出财政困境,我市紧紧抓住财政体制调整机遇,既开源又节流,促进全市经济和财政的稳步发展。
(一)转变财源建设思路,促进财政增收
1.巩固基础,调整结构,开发创税农业。一是加大水利、防洪投入,提高抗灾能力。桂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此,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十分重要。1999年至2000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水库、水坝除险加固投资1867万元,除险加固水库15座,改造水坝56座,保护灌溉耕地230多万亩;完成沿江几个乡镇防洪工程投入4590万元,加高加固防洪堤28公里,修建江堤护坡1公里;利用国债专项补助1710万元,国债转贷资金300万元,自筹资金580万元,完成城区“大坑口”、“官冲口”两大防洪工程,消除了洪涝灾害的长期威胁,对保护城郊16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粮食品种种植,扩大经济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业。第一,扶持名优水果的生产。1999年至2000年,财政补贴扶持农民开发优质龙眼品种基地20万亩,扩种名优荔枝品种6万亩。第二,建立田园化农业生产示范区,带动相关乡镇农业生产。在示范区带动和市财政的扶持下,每年扩种优质谷20万亩,由于优质谷市场价格比常规粮食品种价格高出近一倍,并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农民积极性很高。“十五”期间,还将扩种优质谷80万亩,以打造我市商品粮基地名优品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民、财政双增收。第三,大力发展以市食品总公司万头种猪场为龙头的畜牧水产业,扩大畜牧业生产。此外,在自治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乡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通讯网络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桂平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俱佳,推进工业化进程具备较好的条件。近几年来,我市一批乡镇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政府积极引导组建企业集团,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企业发展。桂平糖厂破产后与贵糖集团的兼并工作已基本完成。建材、纺织、制药、机械制造、酿酒、矿产开发等在我市也有很好的基础,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乳泉酒厂、市纺织厂的机制转换已基本完成并恢复生产。我市将继续依托资源优势,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产业,争创名优产品;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改造和发展一批优势企业成为支柱产业,为财政增加新的税源。
3.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桂平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旅游景区、桂平西山国家名胜风景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大藤峡风景区、白石山风景区等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2000年至2001年,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旅游项目基础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我们将抓住机遇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与优美风景名胜相结合的广西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二)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采取措施解决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臃肿,财政供养队伍庞大,财政管理“越位”和“缺位”并存以及包揽过多等支出管理问题。一是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制度。从1998年起,成立公费医疗办公室,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公费医疗经费实行财政、单位、个人共同负担,集中管理,统一支出标准。二是逐年减少对差额补助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三是清理各部门对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取消财政对企业挖潜改造等经营性单位的支出拨款。同时,重新清理、核定财政供养人员范围,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建立各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档案,建立人事、编制、财政部门齐抓共管机制;建立考核、竞争上岗机制和鼓励公职人员离职创办实业,减轻财政负担;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单位之间、乡镇之间的合理调整,扭转城区及附近单位严重超编、边远、环境艰苦的基层单位缺编的现象,逐步清理临时代课教师及其他非编制内财政供养人员。1998年以来,通过调整城区和乡镇各学校之间的公办教师的使用,清理临时代课教师1100多人,清理乡镇各站所临时用工310人,大大减轻了财政支出压力。
2.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1997年起设立预算外资金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从1999年起,在编制单位预算时实行综合预算。1998年至2000年对预算外收入较多的单位,共集中政府调节基金4443万元,占预算外资金总额的16%。同时,加强财政监督。财政、审计、纪检部门协同配合,对专项支出进行不定期的跟踪问效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对会议费、小车经费、政府部门接待费等弹性较大的支出,直接由财政部门逐项进行事前审查、事后核销,严格控制弹性较大的公用经费支出;对动用预备费办理的零星追加预算支出,按有关程序报告、审查后由市长一支笔审批。
3.完善税收管理机制,强化征管。我市是一个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大市,近几年来,税源重点已从原来的企业税收转移到了农村税收、城乡个体、集体工商业户税收上。城乡税收网点少,税源分散,税收征管难度大,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征管:一是通过财政、税务部门在每个村培训2名村干部作为协税员,协助征收零散的特产税、屠宰税等农村税收;二是从财政队伍中抽调人员成立财政稽查分局,强化农业税收征管;三是完善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对财政、税务部门全体征管人员和乡镇党政一把手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四是加强税收稽查,通过完善税收档案、组织进行乡镇之间交叉检查和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建筑行业营业税等重点税种稽查,防止税收流失;五是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严格依法治税。
(三)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管理再上新台阶
1.推进预算编制改革,硬化预算约束。从2001年起,在继续完善综合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以“零基预算”、“综合预算”为基础,编制部门预算,真正把各部门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畴。
2.继续完善“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管理措施。从2000年起在市直24个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由财政统一发放工资。1999年11月我市成立政府采购办公室,经过两年的运作,已初步搭起政府采购基本框架。2000年,参加政府采购的机关事业单位78个,采购金额1136万元,节约资金132万元,节约率为11.7%。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