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齐守印
[大]
[中]
[小]
摘要: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领域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财政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就必须按照“七一”讲话精神全面推进财政理论、财政制度和财政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一,着力进行财政理论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我国业已开始的财政改革要自觉地进行下去并胜利地到达彼岸,同样需要在财政理论上实现内容深刻的创新。
众所周知,我国的财政理论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借鉴苏联的财政理论进行多年研究的结果,其中既有许多科学的内容,也有不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的片面理解。尤其是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管理为研究对象的财政理论内容显然难以指导市场经济中的财政实践;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财政理论创新,过时的财政理论就会严重阻碍财政改革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深化。那么,我们在财政理论方面应当进行哪些...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领域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财政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就必须按照“七一”讲话精神全面推进财政理论、财政制度和财政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一,着力进行财政理论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我国业已开始的财政改革要自觉地进行下去并胜利地到达彼岸,同样需要在财政理论上实现内容深刻的创新。
众所周知,我国的财政理论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借鉴苏联的财政理论进行多年研究的结果,其中既有许多科学的内容,也有不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的片面理解。尤其是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管理为研究对象的财政理论内容显然难以指导市场经济中的财政实践;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财政理论创新,过时的财政理论就会严重阻碍财政改革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深化。那么,我们在财政理论方面应当进行哪些创新、如何进行创新呢?对此,我国财政理论界已有很多人进行了多年创造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近十年来一些学者提出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论,对进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改革与财政管理实践,更具有根本性的理论创新意义。现在的问题在于,是否应当承认,总的来讲,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共财政理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财政理论,来取代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分配理论?
本人认为,首先,撇开现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固有的阶级性所作的掩盖不谈,公共财政理论的合理内容在于强调:国家财政取之于公众、用之于公益、定之于公决、受之于公众监督、服务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在这样的意义上运用公共财政范畴、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不是更能反映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对国家财政的本质要求吗?其次,从理论上说,“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对于揭示财政的本质并不矛盾,更确切地说,这两个范畴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揭示财政范畴的本质。其中,“国家财政”概念,是从财政活动的主体和直接服务于国家职能这一角度揭示着财政的相对浅层本质,而“公共财政”概念则是从资金来源、运用目的、决策机制等角度揭示着财政的深层本质。同时,“国家财政”概念固然可以直接从国家的阶级性导出财政的阶级性,但运用“公共财政”概念同样可以从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对立统一角度阐述财政本质辩证发展历史。再次,“国家财政”概念和“公共财政”概念都是西方财政学早已使用过的,而非中国学者的发明。因此,根本谈不到在借鉴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就是照搬西方,而坚守“国家财政论”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
综上所述,进行财政理论创新,就是要借鉴现代西方的公共财政理论,根据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创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乃至于社会主义公共经济理论,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制度与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实践。在社会主义公共经济(财政)理论中,则至少应当包括公共物品论、公共选择论、公共支出论、公共收入论、公共债务论、公共经济(财政)体制论、公共经济(财政)政策论等主要组成部分。
二、大力推进财政制度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进行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47页)这段论述对推动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财政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四大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指引下,我国财政领域先后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税费制度改革、国债发行制度改革、预算管理改革、政府采购和财政集中支付等支出管理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目前这些财政制度改革的任务都还远未完成,其中有些改革才刚刚开始,有些深层次改革尚未着手进行。比如,在分税制改革方面,由于各级国家机构之间公共经济责权配置尚未作适当调整,各级政府之间财政支出责任的配置格局也未能作大的调整,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分税制体制改革之初就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虽然进行了一些实际探索,但总体上尚未实现根本改观。又如,在税费制度改革方面,不仅费改税刚刚开头,众多收费项目尚待清理、取消和转化为税收,而且税收制度本身的改革任务也还相当大。再如,预算管理改革尚未在全国各层级、各地方全面推开,政府采购制度的覆盖面还不足应有范围的一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推行仅仅处于起步或试点阶段,等等。要把这些财政制度创新尽快推进到位,尚需作十分艰巨的努力。然而,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来看,这些财政制度的创新终归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宜拖延的。
三、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方式方法创新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对于当今中国财政而言,不仅需要如上所述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且也需要进行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首先是财政管理方式需要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农村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和非农产业基本上实行国有国营以及计划支配一切、财政只充当会计出纳的制度背景相适应,财政管理的传统做法是重分配、轻监督,习惯于直接拨款投入,不善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样的财政管理方式,面对农村集体经济大部分实行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和整个国家经济形式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新形势,以及国家需要财政承担起对经济社会生活实施宏观调控的新任务,显然已经不复有效了,必须创造新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比如,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应当改以公益性、关键技术性等投资补贴为基本方式,引导农户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再如,面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为了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环保政策的实施,国家财政政策对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应当一视同仁、一律实行国民待遇,财政的经济支出不仅要改以投资补贴、贴息和通过国有投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等方式进行以放大调控功能,而且要将有关政策措施和资助条件公之于众,公开操作,接受公众监督。又如,与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本质相适应,财政管理方式必须转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其次是财政管理方法需要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管理方法上的粗放型特征十分突出,无论收入预算还是支出预算基本上都是采取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来安排,在具体支出项目预算的确定上也很少进行不同方案机会成本的比较和精确的定额测算。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民间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必须讲求效率,着力追求资源的最佳配置。为此,在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上,必须根据相关因素的变化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并且对不同支出项目预算要按照零基预算的思路和轻重缓急的分析加以重新推敲,对具体支出预算项目的安排要依据经过准确测算的定额和机会成本——效益比较分析来确定。在上级对下级转移支付资金的确定上,无论一般补助还是专项补助,都要依据相关因素及系数建立的数学模型加以客观公正计算的结果来分配,而不是根据感情和汇报之类主观因素“拍脑门”随意确定。如此等等的财政管理方法创新,不仅是确保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公共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财政创新也需谨防陷入误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能否通过创新不断实现持久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是衡量一种新事物是否真正具有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标志之一。包括财政在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持续发展和保持旺盛的活力。但是,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为了尽量减少曲折,主动预防陷入相关的种种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误区之一:古董翻新——即将古已有之且已腐朽但现代人却不熟悉的理论、制度和方式方法拿来当作创新加以运用。古为今用是必要的,但古董翻新、甚至奉腐朽为神奇却是一种倒退,而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视为进步。
误区之二:照搬他人——即将国外、境外以至外地的相关理论、制度和方式方法不加分析地照搬过来使用。这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格格不入,也从来不会取得成功。
误区之三:闭门造车、标新立异、搞形式主义——既缺乏正确理论指导和周密论证,又无视外地、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本国历史经验坐井观天、土打土闹地为创新而创新,不顾实际效果,搞没有实际意义的花样翻新。名曰创新,实际却是劳民伤财,搞花架子,哗众取宠。
创新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实践活动,最初的不完善乃至发生暂时的挫折、失败都难以完全避免;要求万无一失、百战百胜,无异于禁止或拒绝创新。但是,创新的本质在于推动事物产生实质性的进步,这是区别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独具匠心的创新与古董翻新、照搬他人和闭门造车、土打土闹、搞形式主义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既不能满足现状、裹足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行事,更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作为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论者,我们要坚定地沿着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指引的方向,一方面必须以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勇于克服阻力、化解矛盾,坚定不移地推进财政及各个社会领域的创新;另一方面,又必须高度重视推进改革的战略策略,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周密组织改革实施过程,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努力把财政的创新分步推进到位。
(作者为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