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来,芜湖市财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财政杠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八五”后期,在综合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财政贡献率高的新型建材、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器三个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不断扩大产业群,拉长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新型建材业已成规模,水泥已具备600多万吨生产能力并将扩张到800-1000万吨生产能力,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PVC管材、型材的产量位居亚洲第一,一个以海螺、可耐福、华亚塑胶等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不断涌现的建材产业群正在迅速成长。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初具雏形,整车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已加入上汽集团;汽车零部件企业群正在扩大,带动力逐步增强。电子电器业规模不断壮大,随着美的、科龙、实达等国内知名企业的进入,电脑、空调、网络终端等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2000年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已达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4%。
——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产业升级的要求,选择成长前景比较好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有限的财力,通过提供融资担保、财政补贴、扭亏增盈资金等方式,重点支持优势企业、优势产品规模扩张和技术改造,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批老工业企业重现生机与活力。烟厂通过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产品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光华集团已由低技术含量的玻璃制品转移到高技术含量的金属卤化灯、真空集热管的生产;造纸网厂从单层铜网转移到多层网的生产,竞争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份额达到二成以上,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增幅达80%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30%,实现利润5亿元,比上年增盈2.5亿元。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级科技创新区域试点城市的机遇,通过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建设科创中心、鼓励知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优惠政策引导等措施,为各类企业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的外部支持,加快其孵化、成长速度。科创中心一期工程1.2万平方米的孵化楼建成,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企业17家,经中心孵化后,进入民营科技园扩大规模,实行产业化推进。把发展民营技术型企业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促进个体私营经济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目前,我市科技型民营企业已达224家,涉及电子电器、通讯、医药、化工、生物制品等10多个行业,2000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7.1亿元。
——努力拓展第三产业。以城乡消费品市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相继建设了长街小商品市场、吉和商城、峨桥茶叶市场、清水白肉市场、三山蔬菜批发市场、优质大米市场和建材装饰市场。目前长江小商品市场和吉和商城年营业额达到20亿元,茶叶市场和蔬菜市场成为面向全国和区域性的大市场。围绕商贸中心区建设,新建成长700米的中山路步行街、占地5.8万平方米的鸠兹广场,集休闲、文化、商贸为一体。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开始起步,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茶叶博览交易会已在我市成功举办。连锁、超市、专卖、代理等现代新型商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公司+农户”等新型的营销方式引入流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大中小相配套、综合与专业并举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及社会服务业建设稳步发展。以发展会展经济、对外贸易和旅游业为重点,拓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针对我市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大的现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目前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已由“八五”末的33.9%提高到44.7%。以发展蔬菜、油料、花卉、苗木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通过涉农龙头企业把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批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业产业化集团公司,如金田、元丰、金鸡等集团和公司已形成规模效应。以乡镇企业为依托,按照高起点、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建县乡工业小区,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聚集效应。目前我市抓住全国唯一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试点”的机遇,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以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者手中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
——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市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一项中心任务,坚持引进国外资金与国内资金并重原则,注重引进国外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建立产业基地,设立研发中心。财政政策上在完善和理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坚持推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加强各类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进一步加快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快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园区、三县四区各类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强化项目库建设。每年财政安排一定的经费,筛选一批项目,做到可研或预可研,实行动态管理,并对项目库中优先项目精选深化后制作成册,编成光盘,以备境内外招商。与此同时,在完善以前行之有效的招商引资形式基础上,营造概念,注重特色,以商招商、以产业招商、以会展招商。“九五”以来全市批准的外资企业177家,总投资6.65亿美元,注册资本3.85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额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8亿美元;5年共引进内资累计达60亿元。与“八五”期间相比,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4倍,引进内资增长5.7倍。一批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海螺、荣事达、美的、科龙、北大车行、通化金马等和国外跨国公司德国VDO公司、日本三木会社、英国ECC公司、泰国正大、新加坡东洋和我国台湾台塑集团等致力于芜湖投资发展。
——高标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九五”期间,全市基础设施总投资达9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9倍,通过新建、扩建47条主干道路、6座桥梁,基本形成了城市“四纵十横”的城市交通网络,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八五”末的34.1平方公里扩大到“九五”末的68平方公里。城市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综合配套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供电能力达56万千瓦,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72.5吨,日供气能力10.32万立方米。城市公交新增营运线路21条,营运车辆由“八五”末的260台新增至“九五”末的550台。城市绿化新增绿地面积91.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由“八五”末的7.8平方米和30%提高到8.4平方米和33.9%。一批标志性重点工程如中山路步行街、城市中心广场、镜湖亮化、多功能防洪墙等项目的建成和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芜宣沿江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城市品位上升,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