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汪桂云 徐明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大]
[中]
[小]
摘要:
1998年7月21日,对于安徽省财政系统来说,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表彰先进电视电话会议上,合肥市财政局成为全国财政系统唯一受表彰的先进单位。
荣誉之门随之向这个年轻的集体敞开:
1998年,国家财政部、人事部联合授予合肥市财政局先进集体称号;合肥市委、市政府表彰合肥市财政局为全市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
1999年,合肥市政府授予合肥市财政局“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称号;安徽省财政厅授予合肥市财政局“全省财政运行质量考核”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合肥市财政局再次被评为合肥市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安徽省科技厅授予合肥市财政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荣誉纷至沓来,一时声名鹊起。更令合肥市财政局欣慰的是,“九五”期间,在合肥市财政收入每年以18.3%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以每年13.5%的高速增长着,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提升到18位,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8.4%提高到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八五”末基础上又翻一番。
跳出财政抓财政
1996年以来,合肥市国有企业经历了急风暴雨式的变化:改制、破产、重组、分流……思想在...
1998年7月21日,对于安徽省财政系统来说,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表彰先进电视电话会议上,合肥市财政局成为全国财政系统唯一受表彰的先进单位。
荣誉之门随之向这个年轻的集体敞开:
1998年,国家财政部、人事部联合授予合肥市财政局先进集体称号;合肥市委、市政府表彰合肥市财政局为全市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
1999年,合肥市政府授予合肥市财政局“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称号;安徽省财政厅授予合肥市财政局“全省财政运行质量考核”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合肥市财政局再次被评为合肥市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安徽省科技厅授予合肥市财政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荣誉纷至沓来,一时声名鹊起。更令合肥市财政局欣慰的是,“九五”期间,在合肥市财政收入每年以18.3%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以每年13.5%的高速增长着,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提升到18位,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8.4%提高到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八五”末基础上又翻一番。
跳出财政抓财政
1996年以来,合肥市国有企业经历了急风暴雨式的变化:改制、破产、重组、分流……思想在改革的阵痛中嬗变、解放。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合肥市财政局激流勇进,确立了“跳出财政抓财政”的思路,面向市场,转变职能,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1996年,市财政局提出,凡是经营亏损企业,财政坚决不补贴,迫使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走上破产减债之路,
1997年,市财政局又提出,对既不改制又不愿重组的困难企业,财政既不给政策也不注入资金。这种“破釜沉舟”之举,迫使企业在步入改革的轨道上向前闯。1998年开始,市财政还每年安排“技术创新基金”2000万元,同国家技术创新专项拨款配套使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获得国家级、省级新产品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一面促差促弱,一面扶优扶强,合肥市财政局就是这样创造性地运用财政政策导向,推动着企业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年来,合肥市国有企业作为“利税大户”创造了50%以上的财源,是合肥市财源建设的最大的“蛋糕”。1996年以来,合肥市相继被国家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和国有资本运营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为合肥市搞活国企、做大“蛋糕”提供了契机。
在合肥淮海机械厂,流传着这样一个“‘飞虎’下山、财政加油、投靠昌河、做大‘蛋糕’”的佳话。1997年下半年,江西昌河飞机工业公司以承担债务的方式,整体兼并了合肥淮海机械厂,合肥市财政局不仅积极促成这一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企业兼并,而且还送出了将原淮海机械厂欠财政的2000万元贷款转为投资的“嫁妆”,结果,却得到昌河公司对合肥“飞虎”1.2亿元的巨额技改资金的投入。合肥昌河如虎添翼,扩大了生产规模,年生产能力从1万辆增加到10万辆,全厂3000多名职工不仅无一人下岗,而且还带动了合肥市红旗机械厂、汽车油泵厂等十几个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昌河公司在肥投资的信心和力度。合肥昌河汽车公司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生产微型汽车5.8万辆,入库税金近1.32亿元,分别是企业重组前历年最好水平的4倍、5倍和10倍。合肥市抱回来一个“金娃娃”。
“一石激起千层浪”。“飞虎入昌河”的成功,给合肥市财政局点亮了一盏明灯,也找到了国企走出困境的出路。接着,“海尔登黄山”的成功,又为合肥市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面对黄山电视机有限责任公司3260万元的贷款债务,合肥市财政局党组经过反复研究,果断提出“用兼并后企业的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作为抵补,由市财政归还黄山贷款本息”的建议,得到了合肥市政府的批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海尔集团决定投资“黄山”进行合作,使濒临破产的黄山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2000年销售收入突破14亿元,上交利税6000万元。之后,海尔又在合肥投资10亿元,建立海尔工业园区,8个月即建成投产,创造了惊人的“合肥海尔速度”。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截至2000年底,全市共有41户企业被省内外各种所有制优秀企业重组,盘活存量资产28.3亿元,安置下岗职工5.2万人,新增投资超过10亿元。
不给金子,给你点金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合肥市财政局跳出财政抓财政,将诸多经营困难的企业整合到优势企业的麾下,造就出更多抗击市场竞争风浪的“巨舰”。
同心构筑“立交桥”
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合肥市财政局围绕“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难题,同心协力构筑起一座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立交桥”。而他们在这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是简单、被动地给钱、给政策,而是把再就业工程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合肥市经过1996年的企业破产和1997年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在经济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的同时也产生了下岗职工骤增的新问题。按国家政策规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应由财政、劳动、企业“三家抬”(即各出1/3),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确实无力筹措1/3的资金,按规定应由财政“兜底”,而合肥财力有限,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财政兜底”的政策容易使一些人产生依赖思想,使一些有条件的困难企业也一味依靠财政,这样,既不利于这些企业转变观念,摆脱困境,还会使财政陷入“无限兜底”的恶性循环。
这是一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怎么办?合肥市财政局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困难企业虽无力筹资,却存在大量闲置资产,有的无人问津,有的依靠企业自身操作,盘活空间小或无力盘活,有的因运作不规范资产往往容易流失。“如果将这些资产通过一个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变现,不就能够解决企业筹资难的问题了吗?”
这道难解的方程式提到了局办公会议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形成“托管资产、垫付资金、盘活存量”的思路。变“被动兜底”为“主动兜底”,这样既有助于择业观念的改变,又有利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可谓一石二鸟。缘此,合肥市产权交易中心应运而生,不仅托管、垫付、更盘活了闲置资产,促进了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所托管的1亿多元的资产中,通过拍卖、抵押、租赁、协议转让等方式,已变现、盘活资产4000多万元,为企业复苏注入了强心剂。合肥市针织厂有效资产通过转让升值;丝绸厂闲置土地经过开发建成大市场……截至2000底,合肥市曾获得创业基金的14户企业实现了销售收入120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成为合肥市新的财源。1999年8月,朱镕基总理在安徽考察社会保障工作时,对合肥市这一创举给予了充分肯定。
资金“瓶颈”一旦解决,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1999年初,合肥市纺织企业拉开调整结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序幕,多少年来未能很好解决的“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无情地摆到了政府面前。市财政局党组认识到,再就业工作不只是企业的工作,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市政府职能部门的财政局责无旁贷。企业优胜劣汰,职工能出能进,资产流进流出,都必须有座“桥梁”,必须尽快建立起再就业服务中心,先建桥梁再“断脐”。
此路一通,峰回路转。合肥市财政局提出通过主管局建立再就业中心,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协调作用,指导企业分中心有序操作,从而使几家纺织企业顺利实现兼并重组和职工下岗分流。目前合肥市19个企业主管局和179个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分中心,符合条件的32448名下岗职工进了中心,并都签定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协议,按月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
为了促进再就业中心、分中心待业人员的流动,市财政半年一次性预拨保障金;明确下岗职工在中心停留时间少于计划时间,拨出的资金不抽回。如此一来,主管部门不光有压力,还有动力,他们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从大处入手,重组与分流结合,救厂与就业结合,发展与造岗结合,3年来分流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仅市经贸委系统就分流安置国企下岗职工3.4万多人。建立了再就业分中心的停产半停产及困难企业,也纷纷各施招数,广开就业渠道。合肥市一轻系统的搪瓷厂把再就业中心办成竞争上岗的推动器,他们开设了13门专业技术培训课程,进中心的人经过培训,既可在厂内重新上岗,又可参与社会交流。再就业中心不仅为15547名下岗职工垫付了1100多万元的生活保障基金,而且为14户企业投入了近150万元的创业基金。厂内厂外,市场调节,多向选择,形成全新的劳动用人机制;中心、分中心,有统有分,建起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就业桥梁。当年许多企业职工谈及下岗心有余悸,然而今天,他们中的无数人都从这座爱心构筑的“立交桥”上走出困境,走向美好的明天。
大局在胸巧运筹
近年来,外地人初到合肥,常感叹:“没想到合肥这么美!”就连久居闹市的合肥市民,也有“老合肥”不认得“新合肥”之感。合肥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卓著,有口皆碑,这里凝结着财政“粮草先行官”的几多心血,几多汗水!
从1995年至今,合肥共修建城市道路12条,先后完成了新火车站建设、骆岗机场扩建、南淝河航道改造工程等等,改造了城市电网,扩大了绿化覆盖面,增加了煤气、自来水供应量,加强了城市防洪能力,美化了城市环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高。几年中,合肥市被国家第一批赋予“园林城市”称号,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并被国家文明委作为内陆省会城市典型推向全国……
统计数字显示:“七五”时期,合肥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3.56亿元,而“八五”期间则完成了20个亿,比“七五”增加了4.62倍,“九五”期间,合肥市市政基础建设更是高达5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这么大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来说,仅靠政府资金不够,仅靠建委不行。善于当家理财的合肥市财政局认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巨额投入必须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杠杆作用,把财政资金作为“引子”,投小钱办大事,不断拓宽筹措城建资金渠道。为此,他们向市政府建议,实施多元化的筹资政策,如合理的收费;拍卖路名、桥名、发布广告等;在小街巷建设和村镇规划建设上采取“集一补一”和“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调动县、区级政府和沿线单位建设积极性,把闲散的社会资金利用起来;运用财政调控机制,采取“以路带房、以房修路”等形式,走综合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子。1996年,合肥三县一郊109个乡镇拉开了乡乡通油路的建设序幕。合肥市财政局想方设法等集资金,以每公里补助2万元的方式,投入了600万元资金,结果带动了交通部门、沿线乡镇和社会闲散资金1个多亿,投入到道路设施建设中去,从而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乡乡通油路的梦想。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之后,合肥市财政局又从预算中安排7000万元建设市科技馆、新图书馆、文博馆以及少儿活动中心等城市标志性工程,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使合肥市不仅美起来,也“文”起来,使合肥这个科教城市名副其实。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市财政局更是倾注了一番心血:1999年,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引来社会资金、银行资金1亿元,建立起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合肥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兴材料等高科技项目,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0年,他们开始改革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办法,又建立了总额为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资金,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信用担保业务,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到2000年底,合肥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已择优扶持了7个高新科研项目,为5户高科技企业提供了1650多万元的担保贷款,公司全年实现利润450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贸总收入130亿元,增长12%,高于全市GDP增长幅度,成为合肥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