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河南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固始县三河尖乡是河南省的“锅底子”,平均海拔仅22.04米。淮河、史河、泉河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十年九灾。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1991年,全乡仍没有一间砖瓦房,群众过着“家中没有隔夜粮,一年到头闹饥荒”的日子。全乡财政收入不足30万元,别说搞生产、建设,就是连发放干部、教师工资也没有着落。
是躺在娘怀里要奶吃?还是自我造血求生存?面对严峻的现实,三河尖乡财政所党支部的抉择是:针对三河实际走一条灾区财政发展的新路子,上为国家分忧解难甩包袱,下为百姓脱贫致富搞服务。
栽柳抗灾
“白浪上岸连树卷,黄沙侵宅势掩天”。1991年夏,一场灭顶之灾的洪水过后,全乡上下满目疮痍。群众几乎都处于“吃饭没粮,烧锅没柴,花销没钱,走投无路”的地步。而重灾区的汤岗、蚌山等村的不少群众采集野生的杞柳条,运用原始的柳编技术,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簸箕、笆斗,换来一些柴、米、油、盐,勉强度过灾年。
这个简单事例给财政所党支部以启示:柳条是生命力极强的灌木,既耐旱又耐涝,而淮河行洪滩区大面积的滩涂洼地不利于种植粮食作物,种植柳条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何不变滩为地,变废为宝,走一条生产自救的新路子,让柳条变成“金...
固始县三河尖乡是河南省的“锅底子”,平均海拔仅22.04米。淮河、史河、泉河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十年九灾。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1991年,全乡仍没有一间砖瓦房,群众过着“家中没有隔夜粮,一年到头闹饥荒”的日子。全乡财政收入不足30万元,别说搞生产、建设,就是连发放干部、教师工资也没有着落。
是躺在娘怀里要奶吃?还是自我造血求生存?面对严峻的现实,三河尖乡财政所党支部的抉择是:针对三河实际走一条灾区财政发展的新路子,上为国家分忧解难甩包袱,下为百姓脱贫致富搞服务。
栽柳抗灾
“白浪上岸连树卷,黄沙侵宅势掩天”。1991年夏,一场灭顶之灾的洪水过后,全乡上下满目疮痍。群众几乎都处于“吃饭没粮,烧锅没柴,花销没钱,走投无路”的地步。而重灾区的汤岗、蚌山等村的不少群众采集野生的杞柳条,运用原始的柳编技术,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簸箕、笆斗,换来一些柴、米、油、盐,勉强度过灾年。
这个简单事例给财政所党支部以启示:柳条是生命力极强的灌木,既耐旱又耐涝,而淮河行洪滩区大面积的滩涂洼地不利于种植粮食作物,种植柳条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何不变滩为地,变废为宝,走一条生产自救的新路子,让柳条变成“金条”?乡财政所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议:引进优质条母,扩大种植面积,变野生、零星种植为规模种植,使柳条变为灾区的绿色财源,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乡党委、政府的赞同和支持。1991年底,为备齐条母,党支部书记、所长叶照君带领支部一班人千方百计上跑下借,发动乡村干部集资,七拼八凑筹集了22万元资金,于腊月22日昼夜兼程直奔全国优质柳条基地——陕西省靖边县。到靖边县城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大小旅社都已关门,数九寒天他们只得互相依偎,在车站里熬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便来到柳条基地,纯朴的河套人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以最优惠的价格让给他们30吨最优质的条母。
柳条是拉回来了,但栽插又成了问题。让吃不饱肚子的农民不种粮而栽柳,他们怎么也想不通。为了说服农民,财政所认真核算了柳条与粮食的收入比例,得出了“一亩柳条等于五亩小麦,一个柳编户等于一个小企业”的结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把“柳”字经念到农民心里去。又从上级财政部门争取支农资金8万元,借给农户。当年,全乡栽插柳条11000亩。
柳条好不容易插上,谁料1992年夏季,雨行旧路,又一场历史罕见的洪水啸集于此,新插的柳条随时都有付之东流的危险。水情就是命令,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全所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2000多米长的汤岗大堤上奋战四天三夜,水泡日晒,分不清泥水和汗水,几天下来人人脱了一层皮。艰辛的努力,换来丰厚的回报。1992年收获柳条13000吨。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纷纷说:“以前俺们捧着金碗没饭吃,守着金滩没钱花。现在可找到致富路了”。插柳的成功,使该乡当年财政净增收10余万元。
编柳生金
万亩柳园是建起来了。但随着柳条面积的增加,柳制品的产销矛盾日益突出:柳条价格低,农民将柳条当柴烧;编出的柳货卖不出去,还是当柴烧!农民埋怨乡政府瞎指挥、财政所瞎参谋。但财政所党支部一班人并未退却,而是冷静地分析市场,寻求出路。悄悄到当时豫皖交界最大的柳编基地——安徽阜南曹集,暗访了柳编发展的秘诀,“偷”来了许多真知灼见。乡经济工作会议上财政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三河尖的柳货之所以卖不出去,一是工艺落后,缺乏精品意识;二是规模小、缺乏产业意识;三是囿于当地市场,缺乏开拓意识。在他们的建议下,乡政府组织部分柳编专业大户,改变传统编织工艺,生产精品,并于1992年参加了第71届广交会,结果一举成功。
从此,他们抓住柳编业,咬定广交会,瞄准国际市场,以柳编大户为重点扶持对象,建立一批柳编企业。1993年,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90万元,重点扶持17个柳编大户,帮助他们购买柳条,扩大生产规模,当年底,这17个柳编大户都发展成为柳编生产厂家,各拥有固定柳编户80-200家不等。不到半年,三河尖乡便形成了以灾区10个村为主体、岗畈7个村为辐射的柳编经济“特区”。
“艺到工处是妙笔。”财政所党支部把柳制品的工艺改进当作柳编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帮助柳编厂家先后引进了包装、烘干、喷漆、染色等新工艺,陆续开发出木编、草编、藤编、篾编等新的系列产品。在广交会上,该乡的柳制品以独特的风格和高雅的品位,赢得外商的青睐。几乎与此同时,三河尖乡柳编业的产品营销队伍也建立起来了,相继建立了驻外办事机构。营销员们从我国的各个口岸传来订货成交的喜讯,其产品大有“浩浩荡荡出国门,风风火火闹九洲”之势。趁势而上,1993年6月,经多方努力,组建了由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河南省翔宇柳制品(集团)总公司,结束了三河尖乡柳编业群龙无首的历史,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的生产格局。
大笔如椽
公司的成立,意味着柳编产业的“航空母舰”初步筑成。然而要真正驶向世界,搏击市场经济的风浪,又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发展资金匮乏,二是外经人才奇缺,三是企业财务管理薄弱。叶照君明确表态:“企业生存,就是财政生存,作为财政所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1995年秋,叶照君拿着自编的项目书来到省城,一位项目负责人在听完叶照君念的“柳编经”后,似信非信地决定亲赴千里之外的三河尖实地进行项目论证。经考察,确实名不虚传。很快,苏区扶贫、财政借款、以工代赈等“救命钱”纷纷到了位,银行也开绿灯了。
2000年,随着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平息,三河尖柳编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大量订单面前,柳编厂家们拿不出先期投入资金。为解厂家燃眉之急,年过半百的叶照君决定再“跑”一次。他来到省财政厅农业发展公司,三言两语,几个回合,叶照君对柳编发展成竹在胸的谋略及吃方便面住小旅社吃大排档坐公交车的精神,打动了老总们的心。省农发公司一笔就拨给三河尖财政所150万元财政支农周转金。拿着这笔“巨款”,叶照君像买柴米油盐针头线脑那样抠,全部用到企业的身上。几年来,该所以财政资金为引子,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吸纳银行和各种社会闲散资金,围绕柳编生产累计投放资金650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问题。
三河尖乡每年都有几百名企业负责人和农民参加广交会,好多农民或因算账不精,或缺乏外经知识,生意上很难成交。财政所人员发挥自身优势,直接介入,教他们算经济账,给他们找翻译,帮他们谈判。服务广交会,又成了财政所一项新业务。在第76届广交会上,他们先后请了7个翻译,16名商务谈判代理,与外商进行20多场激烈的辩论和讨价还价,终于创下一次敲定130万美金订单的记录。有些企业订了货,没钱购原料,财政所毫不犹豫地先垫付资金,组织生产。好多厂家感动地说:“财政一到,信誉可靠,不添麻烦,吃请不到”。为能在广交会上运筹自如,该所11名员工有6人参加国际经贸、经济法、通用财会软件等实用经贸业务知识的学习,并相继获取中专以上的学历证书。
“家”大业大,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突出问题。在财政所组织下,对各厂家财务人员进行了财会业务知识培训,帮助企业设置财务账目,建立健全各种财务制度。对翔宇总公司实行会计委派制,乡财政所支部副书记李金木担任集团总会计师,不在企业拿工资,财政所不收企业任何费用。同时,对公司实行定期的财务审计,防止税源流失。
柳编使三河尖盛名远扬。就在三河尖人沾沾自喜、外地人津津乐道、刮目相看时,三河尖乡财政所一班人却不愿随波逐流喝大彩。因为三河尖乡的柳编并没有实现“满堂红”,该乡西部及北片的一些村尚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同时,三河尖柳编对乡外只有自然辐射,而没有人工辐射,辐射带动效益不大,长此下去,三河尖柳编难以大规模发展,在柳编工艺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不改变固步自封现状,生存也难。针对这些问题,乡财政所又向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柳编“双扩”计划,即在本乡内进行“西进北扩”内扩柳条种植面积和柳编编织规模,在固始进行“南下西征”外扩柳编辐射影响和柳编产业规模。乡党委、政府很快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着手实施。财政所党支部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道理,苦口婆心的劝说,诚心为民的良愿,终使群众信服。于是,三河尖乡柳编“双扩”全面展开:
——十个柳编大厂对口扶助十个柳编弱村,三个柳编强村对口扶助三个柳编空白村;乡成校开办柳编速成班,乡一中开设柳编技能专业课,两年下来,全乡新增柳条面积1万亩,柳编户2000多个,柳编企业11家。
——三河尖乡已成功地向周边十余个乡镇派驻技术人员100多人,设立收购站点20多个。目前,固始县已发展柳条10万亩,柳编从业人员20万人,以三河尖为龙头的柳编产业化集群在固始初步形成。
着眼于长远大局,即战略。着眼于现实眼前,即战术。三河尖财政所在扶助柳编发展中,既讲究战略又讲究战术。企业改制关乎企业存亡,三河乡企业虽早已改制,但走不出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多元化产业集团是摆在三河尖乡柳编老板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财政所党支部的最新任务。经过多番努力,1999年6月以万正和的第一柳编厂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河南省正和工艺品集团挂牌。2000年春,在财政所党支部的努力下,安徽省远东工艺品总公司斥资500万元,在三河尖设立分公司。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1998年夏,信阳信息港第一家民营企业上网电脑在三河尖顺发柳编厂落户。为使因特网走进三河尖柳编业,财政所又是联系电信,又是开办网络技术培训班,如今,三河尖上网电脑已达20多部。因特网带来的最显著的效益请看2000“年报”:增加业务1100笔,产值4450万元,节省业务支出180多万元。
经过几年的风雨搏击,三河尖乡柳编目前已发展到拥有两个产业集团、33个生产厂家、3个驻外办事机构、1个国外公司、6个相关经济实体,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流动资金3000万元,累计实现产值9.7亿元,创利税1.6亿元,创外汇1.2亿美元。柳编生产不仅带动本乡8600多户、28000多人脱贫致富,而且还辐射周边两省三县十余个乡镇,成为全国五大柳制品生产基地之一。柳编产品已发展到16个系列,10600多个品种,受到北美、西欧、东南亚等88个国家和地区客商的青睐。翔宇公司和正和集团成为信阳市仅有的两家具有外贸进出口自营权的乡镇企业,三河尖乡相继被命名为“农业部贸工农进出口基地”、“省出口创汇基地”、“省乡镇工业行业利税二十强”。
与此同时,全乡柳条种植规模和质量也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柳条插种面积达到了35000亩,其中高产科技示范园面积2600亩。柳条像金条一样备受农民的珍爱。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