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作为税收收入的来源,其丰裕程度直接决定着税收收入的规模,进而制约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因此,研究好税源、涵养好税源、积聚好税源,才能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江苏省东台市实际,就税源问题作一些论述。
一、税源状况分析
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税收收入的规模、增速和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税源体系相应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1.二、三产业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东台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产业的排序在“九五”期初为一、二、三,“九五”期末调整为二、一、三。这表明,经济结构正逐步向优化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幅度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升。工业经济提供的税收明显上升,占整个税收的比重由“九五”初期的51%上升到69%,“九五”期末比期初的税收净增1个多亿。作为税收潜能较大的三产呈增长趋势,提供的税收年均增幅达到14%以上。
2.民营经济和私营个体经济在税收收入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形成。东台市经过连续几年坚持不懈的改革,民营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逐步成为经济构成中的支柱。民营企业提供的税收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去年东台市民营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工商税收达68%,比“九五”初期增长了近6倍。私营个体经济成为税收体系的重要增长点,每年以12%的幅度递增,且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去年东台市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8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5%。
3.纳税大户在税收收入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由于实施规模经济战略,对骨干企业培大育强,一批纳税大户迅速成长。“九五”期初,50万元以上纳税户仅有34家,到去年底发展到106家,纳税总额已达到2.4亿元,比“九五”期初增加12倍。尤其是重点纳税大户迅速崛起,1999年纳税超千万元的大户仅有3家,截至2000年底,纳税超千万元的大户达到9家,其中纳税超2000万元的有2家。
4.小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的份额不断增加。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特产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车船税等小税种实现了量的扩张,小税税收呈几何倍数上升。如去年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五小税入库税款达5200多万元,比“九五”期初的2100万元净增加3100多万元,增长1.5倍。
税源体系的变化,使税源相应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表现为税源的多元性。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增加了税源总量,也大大拓宽了税源的领域。就行业来说,税基主体在工业经济的纳税主渠道的基础上,又涌现了一批新的渠道,新兴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迅速,城镇农村商品流通业、房地产业、信息业、城市公交业和旅游业等,纷纷进入税基主体范围。就所有制性质来说,国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民营、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等多种形式并存。二是表现为税源的流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企业变迁等比较经常。尤其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加速流动,形成了新的流动纳税群体,税源处于经常性的动态变化之中。税源的多元性和流动性,客观上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税源的调查研究,揭示其真实情况,并形成完整的跟踪监控系统。
二、涵养税源思路
生产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生产。生产发展越快,税收增长越快。生产的发展也离不开税收的反哺,涵养税源必须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控和促进功能。
1.充分发挥税收在培植规模经济中的导向扶持作用。规模出效益,规模出竞争力,加快规模化进程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要通过税收政策效应,促进规模企业的加速形成。按规定通过税种的减征、停征和投资抵免等多种税收政策手段,加大对工业主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力扩张工业经济规模,促进优势企业加快实施资产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培育支柱行业、规模企业和优势产品,努力形成规模优势,使工业主体税源稳步扩大。
2.充分发挥税收在推进科技进步中的导向扶持作用。未来的竞争,首先是技术的竞争。推进科技进步是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对税源建设具有重要牵引作用。产品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效益才高,所提供的税源也会越多。要切实用好国家和省支持技术创新的各项税收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双高一优”项目扶持,列入星火产业项目,挤入国家高新技术计划盘子。以推进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把握税收政策方向,指导企业规划好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方向,推进企业寻求可靠的技术依托,建立稳固的技术、项目供应基地,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引进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企业积极寻求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税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注入新的科技动力。
3.充分发挥税收在培育新增长点中的导向扶持作用。私营个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已成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也是税源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增长极。要积极通过税收手段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在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上,要降低门槛,放宽政策规定,拓展准入领域,改善配套服务,引导私营个体经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在发展外向经济上,要确立开放式的思维观,认真落实好出口退税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来投资的激励力度,促进外向型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努力通过私营个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涵养后续税源。
三、积聚税源措施
积聚税源必须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加强征管,依法治税。只有应收尽收、积聚税源,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因此,要把强化征管、组织收入作为重要任务。
1.加强税源动态管理,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税源调查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不管税源大与小、多与寡、集中与分散,都要有一本“明细账”,做到心中有数,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实行动态管理。要加强零散税源管理,对车船使用税、农业特产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小税种,要重新核查到户,建立分户征收清册;对农村小预制、小油坊、小五金、贩运户和小加油站等税源,要全面清查登记,纳入正常管理。要加强外来税源管理,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抓好登记、申报和检查,防止税源流失。要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及时调整税源管理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户;要重视研究经济走势、各项政策对税源增减变化和结构变动的影响,对收入趋势及时作出分析、判断和预测,提高组织收入的预见性。
2.积极探索税收征管的新措施、新办法。当前,各行各业、多种所有制成分竞相发展,纳税主体多样性,税源的广泛性、分散性、流动性等特点日趋明显,现有的征管思路、手段和方法,有些已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和完善。要切实调整征管工作思路,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金税工程,努力实现税收信息联网运行,积极推行电子申报和银行划卡缴税办法,提高办税效能。进一步完善协护税网络,全面建立起包括国税、地税、农税在内的市、乡镇、村三级协护税网络体系。
3.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加大征管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发扬“铁石心肠,铁面无私,铁的手腕,铁的纪律”的“四铁”精神,整顿税收秩序,全面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加大征收力度,重点加强纳税申报管理,努力提高纳税申报率和税款入库率;进一步加大清欠力度,大力压缩陈欠,切实杜绝新的欠税;进一步加大稽查力度,重点稽查财务不健全、建账不规范、申报不准确、逃避纳税义务的企业和个人,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行业检查,发挥以查促管的作用,坚决打击各种偷税、骗税和逃税行为;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工作的考核力度,严格“七率”考核,努力把征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