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王慧敏 张根国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县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益严重,并逐渐成为当前扼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襄阳县财政部门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这一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措施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变,坚持“治瘦、治旱、治风”多管齐下,使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一、提高耕地利用率,综合治理“瘦壳子”,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由于襄阳县地处鄂西北部,岗地土壤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低,大部分耕地都是投入大、收入少的“瘦壳子”。加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使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危机。据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全县每年减少耕地面积1065公顷,而人口每年增加0.8万人。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搞土地平整改良、秸秆过腹还田和科学配方施肥技术,使“瘦壳子”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造,充分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人地矛盾的加剧。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综合”二字做文章,通过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资金、科技、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益严重,并逐渐成为当前扼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襄阳县财政部门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这一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措施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变,坚持“治瘦、治旱、治风”多管齐下,使全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一、提高耕地利用率,综合治理“瘦壳子”,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由于襄阳县地处鄂西北部,岗地土壤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低,大部分耕地都是投入大、收入少的“瘦壳子”。加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使农业发展面临着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危机。据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全县每年减少耕地面积1065公顷,而人口每年增加0.8万人。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搞土地平整改良、秸秆过腹还田和科学配方施肥技术,使“瘦壳子”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造,充分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人地矛盾的加剧。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综合”二字做文章,通过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资金、科技、劳力、机械配套投入的方式,共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72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46.58万亩,新建维修小型水库6处,泵站41座,装机1700千瓦,开挖疏通渠道820千米,打机电井149眼,架设农电线路1782千米,配套各类建筑物132处,购置农业机械设备15台(套)。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耕地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建成了一批排灌配套旱涝保收农田。三年来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3万亩,占同期全县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一。二是建成了一批规格化稳产、高产、高效农田。据全县各项目区乡镇统计,有40万亩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三是建成了一批“两高一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先后在交通便利,市场优势明显,适应规模发展的王河、牛首、竹条等乡镇,发展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园6个,成立高新农业科技开发企业5个,共引进“日本脱毒草莓、转基因蕃茄、水果辣椒、美国黑提(红提)葡萄等56个高新科技农业新品种。
(二)推广机械深耕改土和科学施肥技术,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在项目区建设中,由于狠抓了土地平整,大大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对此,我们推行了大中型机械手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承包耕作和引导、鼓励农户购买中小型机械进行耕作。目前,全县机耕面积已实现了百分之百,既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又加深了耕层,活化了土壤。同时,针对农民在肥料投入上出现“两轻两重”(轻农家肥,重化肥;轻磷钾肥,重氨肥)的倾向和不能根据土壤的理化性状和作物的需肥要求搞好科学施肥而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不良,物理性状减退,致使地力降低的实际问题。我们以建立科学施肥技术示范基地为起点,采取“典型示范、技术培训、现场服务”的全方位服务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使施肥方式实现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混合型的转变。并不断引导农民采取种、养、积、造等综合措施广辟农家肥,确保每季农作物亩平积造农家肥达到4~5方。目前,全县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面积已达到170万亩,秸秆还田面积实现百分之百,积造农家肥每年都在700万方以上,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了改变,增强了土地蓄水保肥能力。
(三)优化农业结构,提高耕地产出效益。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只能带来农业资源的低效利用,过度的开发最终会使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因此,襄阳县在不断加大对耕地改造力度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对农业结构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使全县各项目区形成了“山上林果药茶,平原粮棉油烟麻,低洼田挖池养鱼鸭”的良好局面,使耕地的产出效益得到了不断提高。据统计,全县78万亩经过调整种植结构后的耕地产出效益平均每亩净增纯收入达到1200元。
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彻底改造“旱包子”,有效提高水源利用率
多年来,粗放和低效的农业用水方式,使襄阳县本来就紧张的水资源,显得更为匮乏。为此,我们以不断加大水资源储备为保证,迅速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不仅使“旱包子”得到彻底改造,而且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一)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源储备。一方面通过架泵站、打机井、修渠道、搞配套、攻死角,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等方式,不断完善各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共投入资金1356万元,完善各项水利基础设施156处。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平均年过境客水450.68亿方的优势,大搞水利设施的“长藤结瓜”和“配套延伸”,使全县境内可用水源储蓄量增加了2.7亿立米,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拓出了一条条碧波荡漾之源。
(二)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突出宣传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实情,突出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水利在农业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突出宣传节水灌溉新设备、新方式的高效益,突出宣传成功典型和技术要领,使农民对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认识,增强了农民节水意识和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搞好示范引导,实现整体推进。我们坚持在不断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农业结构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方式。不断加大节水示范基地建设,并实现了优质高效,让农民真正看到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惠和好处,从而达到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目的。如在地形复杂的地区推广使用小型喷灌技术(半固定式或卷盘式喷灌机);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则全面铺设防渗渠道。对优质高效名优精品农业作物、水果园、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推广喷灌、铺设输水管道等方式;高效温室大棚则以发展微喷灌、滴灌为主,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逐步形成了“粮田灌溉喷灌化,果园微喷管灌化,输水渠道防渗化,农田灌溉效益化”的立体灌溉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地下塑料防渗管道、喷灌等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基地5个,12万亩,修建“U”型混凝土防渗渠道长2250千米,购置移动式喷灌设备24台(套),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5万亩。使项目区水源利用率提高了45%。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供水矛盾,而且有效地保护了水资源,维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强化植树造林力度,牢牢扎紧“风口子”,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
林业作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一道必不可少的绿色屏障,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防护林网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治本”工程来抓。
(一)搞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在丘岗山区大力发展经济林、薪炭林、紫穗槐和优质牧草。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25°以下实行坡改梯,固土保水保肥。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封山育林面积2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坡改梯面积4.5万亩。
(二)加大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点、面、网、带、圈融为一体,在结构上,实行乔木、灌木、草禾相结合,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搭配,针阔叶相间,落叶和常绿交错。同时,本着讲求实效,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把林带配置在河、路、渠道两旁,形成了山顶乔、灌、草多样保护为主的保护层,山腰果、草、茶、特和成片人工草场的开发层,山脚发展粮食生产和家畜、家禽的稳定层的梯度生态开发结构。近年来,全县共建设农田林网面积80万亩,营造贯穿境内东西走向主林带4条,长415千米,南北走向副林带3条,长328千米,绿化荒山、荒坡面积32万亩,道路652千米,渠道456千米,河堤256千米。
(三)加快林业商品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妥善地做好林种布局和树种选择,不断加大商品林业基地建设力度。严格按照“共同投资,风险同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努力把工程建设与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几年来,共吸引群众、个体企业等社会团体组织资金1200万元,完成商品林业基地绿色致富工程18万亩,建设商品林果基地40万亩。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森林覆盖面由1989年的8.8%提高到了1999年的28.8%,防护林带和林网内风速降低35%~40%,空气相对温度提高4.62%,农作物产量因生态环境的改善年均增产达到6500万公斤。如今放眼襄阳,但见一条条绿色长城,纵横交错、生机勃勃:一个个绿色企业,星罗棋布、红红火火。为昔日的黄土岗地绘就了一幅幅“林茂粮丰”的美丽画卷。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