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拉大,已不利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央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目的就是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财政投入作为支持西部开发的重要经济手段,必须重视支出效率问题。西部开发应结合西部各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支出效率。特别是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投入西部开发的资金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解决西部开发中财政资金供需矛盾的现实选择只能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提高西部开发中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乘数效应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一、调整结构,保证重点
投入西部开发的财政资金要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等方面。财政资金的投入除政府直接投入外,还要采取财政贴息等间接投入方式。这是因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采用财政贴息的支出方式,一是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导远远多于政府直接投入的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二是财政贴息资金流向某一行业、项目,也意味着国家对该行业该项目的重视,可以提高项目的筹资信誉,提高筹资能力。在吸引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该领域的同时,在社会资金追求投资回报的利益驱动下,还可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西部各地区应结合各自优势,确定支持重点。把财政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较好的领域。从目前已选择的开发项目看,西部各省区都结合自己的优势,确定了一些重点开发项目。如:云南省在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后,确定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通道”的发展思路;新疆自治区的“西气东输”工程;内蒙古自治区的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工程;陕西省利用科技优势,发展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等。这些都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保护效益比较好的开发项目,对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战略目标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和地方投入西部开发的财政资金,应集中支持这些项目的开发。切忌“撒胡椒面”和平均分配,更不能使财政投资的项目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把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大开采”混为一谈。应通过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使开发项目尽快建成并产生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加快西部开发进程,这是财政支出追求的效率目标。
二、选好突破口,注重示范效应
东部开发是以开放沿海城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为突破口,西部开发的突破口在哪里?我们认为应在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及待开发项目的市场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作出选择。西部开发中财政资金的投向不仅要考虑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重要功能,还要高度重视项目是否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因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才能让投资者获得投资回报,也才能吸引投资者,才能给西部开发不断注入活力。有活力的产业,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人才加盟,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持续开发和发展。
近几年,特别是1998年和1999年,云南省针对交通条件差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选择了以加快交通基础建设和发展旅游业为重点的开发投资重点。1998年和1999年,云南省全省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高达106亿元,占这两年全省财政总支出的15%,其中大部分是用于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本建设方面。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全省的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405公里,比1995年增长了50%;已建成9个民用机场,现有国内航线46条、国际航线7条,居各省区市第一。对旅游业投入方面,省财政除安排资金用于省内精品旅游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每年还安排1亿元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开发与发展,云南省基本建成了以昆明、大理、丽江、景洪、保山等为中心的特色区域旅游片区,开发了以珠宝玉石加工为主的、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1999年到云南的海外游客达104万人次,在西部十省区中居第一位,旅游创汇3.5亿美元,居全国第七位。交通条件改善,不仅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开发与发展,而且拉近了云南与内地其他省区的距离,促进了云南与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交通建设是建成一条线,推动开发一大片。政府和人民群众看到了交通建设带来的开发效益,纷纷筹资投劳修公路,不少地区甚至积极筹划修建机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给政府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旅游业发展比较快的昆明、西双版纳、丽江、大理等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州市。1995年至1999年,上述地州市的GDP分别从342.4亿元、29.2亿元、17.9亿元、71.3亿元提高到591.9亿元、44.2亿元、28.7亿元、124.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从28.4%、2.4%、1.5%、5.9%提高到31.9%、2.4%、1.6%、6.7%。1995年至1999年,上述4个地州市的财政收入分别从25.6亿元、1.9亿元、1.1亿元、5.5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51.9亿元、3亿元、2亿元、8.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平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上述4个地州市1999年财政收入比1998年增长了10%,远远高于全省财政总收入的增长幅度。更为明显的是,这些地区群众致富的路宽了,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拓宽了经济发展的市场。示范效应使大家统一了思想和行动,吸引了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云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云南在财政投入中发挥示范效应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推进支出管理改革,追求支出效率的高标准
财政支出的目的是要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环境效益的回报。财政支出的效益标准就是取得高于支出价值的回报,效率标准则是要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回报。无回报的支出是损失,低回报的支出是浪费。财政支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避免损失,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为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近几年,各地财政部门在学习借鉴国外做法和总结国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一系列加强支出管理的改革措施,如:改革基数分配法、实行“零基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项目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项目工程招标管理办法,试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等,这些办法措施,对于加强西部开发财政资金管理都是行之有效和必要的,在西部开发财政资金管理中,要继续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措施,把十分有限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加快西部开发步伐。
四、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损失浪费
监督管理是财政的重要职能。从近年来全国财政支出管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财政的监督管理职能发挥得远远不够,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贪污挪用财政资金的案件也时有发生。管好用好西部开发财政资金,是历史赋予财政部门的神圣职责。克服财政支出管理中重分配、轻监督的思想,是西部开发财政支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部门对中央财政安排给各地以及各地自筹安排的西部开发建设资金应从侧重事后检查向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模式转变。西部各省区市应抽调专门人员对西部开发财政资金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保证西部开发财政资金按用途使用,按规定管理,获得较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