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汪岗镇是一个拥有农业人口近3万人的行政建制镇。1999年全镇村级债权总额为1320.3万元,村级债务总额为2542.8万元,22个村平均负债115.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由于长期负债运行,农民负担加重,导致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紧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为了消化日益严重的债务负担,2000年9月浠水县县委,县政府成立化债减负工作专班,抽调精干力量,派人进驻汪岗镇,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商量,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全镇减债516.2万元,使全镇村级债务总额由2542.8万元下降为2026.6万元,下降20.3%。撤销3个管理区,撤并学校12所,精减人员80人,年节约支出110万元,化债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广泛宣传,大造声势。农村化债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工作组进村后,认真宣传政策,深入发动群众,及时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债权人对象会,向村民小组发布清债降息公告,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央文件,统一基层干部的思想,提高群众认识,迅速在镇掀起了清债降息的高潮。
二、制订政策,清债降息。在此项工作中,主要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清理债权债务,分户登记。对1995年以前债务余额和1995年来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分户逐笔登记。
第二,核本降息,实行“三分离”。将借款本息分离,做到“四不”,即不计高息,不计罚息,不计复息,不超标准上浮;借欠分离,即村组干部、民办教师、企事业单位定补人员的下欠工资补贴,基建工程尾欠款、村集体公务开支赊欠款等,一律从借款本金中剥离出来,作为欠款转入往来账户;村企分离,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借款从村账上转出来。确定分年度计息、降息标准,具体标准是:1995年以前按年息不超过21%计算;以后年度逐年降低,1999年年息不超过9%;2000年按6%执行。坚持“两个结合”,即清账与调查相结合,账上与账下相结合,逐笔调查核对分离本金,确保债务真实性。
第三,计算造表,更换新据。分年度逐人计算应付利息、违规利息、应降(退)利息,分别填入《降息换据花名册》、《利息收入应纳税人花名册》和《借贷转应付款花名册》,由各村通知(或函告)债权人当面核实,并使用全镇统一印制的借据(或欠据)予以更换。更换新据一律实行实名登记,更换新据后,原有老借据一律作废。对不能落实债权人的借贷由中介人(经手人)承担债权人责任;对债权人收到通知后在规定期限内拒不换据的,一律作停息挂账处理;对外出无法通知的债权人,由工作组移交给村委会,并报镇经管站备案,随后换据;对积极降息换据的优先安排还本付息,今后还本付息,债权人凭新据和有效身份证件方可领取;对跨县、跨乡镇的债权人上门换据。
第四,建账建制,规范管理。根据更换后的新据分别建立新的债务台账和往来明细账,未入账的任何借贷行为一律不予承认。新建立的债务台账一式两套,镇经管站、村各存一套,镇可直接掌握各村债务到户偿还情况。为了巩固清债降息成果,防止新债发生,各村制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对村级公务开支、报账审核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
第五,张榜公布,验收总结。降息换据基本结束后,以村建立债务公开栏,将清理核定的村集体债务和降息换据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实现民主理财。
三、调整合并,减员增效。清债降息工作结束后,紧接着撤销了管理区,清退了编外人员,拟定了并校减员方案。具体做法:
一是撤并机构,分流人员。管理区作为乡镇的派出机构,在抓调整,促发展,协助乡镇完成各项任务方面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违规收费、增项加码、加重村级负担等弊端和财产管理上的漏洞。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化债减负工作需要,于2000年10月初撤销了3个管理区。
二是调整学校布局,拟定并校减员方案。汪岗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23所,中小学生总数6328人,民办小学教师138人,其中编外民办教师109人。由于前几年普九达标,开支较大,资金入不敷出,镇教育组及学校负债310万元,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工资难以兑现。加之有的村规模较小,人口出生率下降,学生生源不足,调整学校布局势在必行。按照公开和择优原则,通过考试考核录用教师,合并了生源较少的小学。全镇合并12所小学,设中学1所,小学7所,教学点12个,精减清退编外民办教师54人。既保证学校适当集中,提高教学质量,又便于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同时,每年还节省开支30万元,减轻了群众负担。
四、强化措施,综合化债。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确立了“坚持多管齐下,综合化解债务”的思路。一是债权抵债。镇、村干部共同做工作,组织债权人与债务人相互协商,办好手续,直接挂钩抵债。二是盘活集体资产偿债。根据各村实际,通过拍卖山、林、鱼塘等资源使用权和集体闲置资产,租赁集体厂场等形式,筹集资金偿还债务。三是清收还债。对镇、村干部拖欠款限期还清;对农户老欠款区别情况,分期偿还;对无法偿还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公开处理;对家庭困难、暂时难以偿还的,制订计划,分年还款;对有偿还能力的,应加大力度,做细工作,认真清收。四是有序偿还。各村对到期债务分类排队,落实还款计划,本着先还本后付息,先群众后干部,先个人后单位的还款原则,合理安排,逐步偿还。由于化债减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全镇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化解债务的目标。
五、规范管理,认真整改。为了巩固清债降息成果,规范管理,堵塞漏洞,防止新增债务,该镇采取得力整改措施。一是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从管理区主任中挑选1名懂管理、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担任经营管理站站长,通过竞聘上岗的形式,录用3名熟悉农村财务管理的会计人员,成立账目结算和债务管理中心,4人已正式开展工作。通过建账建制,不仅健全了村账站管制度,而且直接掌握债务到户偿还情况。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订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对村组干部配备、工资补贴、村级公务开支、民主理财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如1000人以下的村设3名村干部,1000—1500人的村设5名村干部,1500人以上的村设7名村干部,提倡村干部兼任组长。村主职干部工资补贴按该村劳平年收入的70%确定,组长按劳平年收入的30%与工作实绩挂钩,由镇政府直接核定到人。每村电话费控制在600元以内。三是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转变干部作风,禁止公款吃喝,重点是管住“嘴”和“手”,取消村级招待费,严禁挪用,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今后办事情,搞建设一定要依规依法,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谁放款谁收回,谁借债谁负责”,确保村级当年收支平衡,逐步增加积累,壮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