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误区一:部分企业把改组成股份制企业仅仅视为低成本筹资的途径,忽视了按股份制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实质性内容,一些企业把推行股份制流于形式,往往只在“股”字上做文章,而没有在“制”字上下功夫;个别地方甚至搞股份制一哄而上,仅仅换个名字,翻一块牌子,厂还是那个厂,人还是那些人,加之操作能力低下,虽然穿“新鞋”,却仍走着“老路”。
误区二:有的企业擅自动用“股金”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如购买小汽车、修建办公楼等,使本来就紧张的资金更趋紧张。
误区三:少数企业更是借股份制改造之机,或低价评估国有资产,或虚增职工“股金”,侵占国有资产。
(丁芃摘自1994年11月15日《中国财经报》王延林等文)
误区一:部分企业把改组成股份制企业仅仅视为低成本筹资的途径,忽视了按股份制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实质性内容,一些企业把推行股份制流于形式,往往只在“股”字上做文章,而没有在“制”字上下功夫;个别地方甚至搞股份制一哄而上,仅仅换个名字,翻一块牌子,厂还是那个厂,人还是那些人,加之操作能力低下,虽然穿“新鞋”,却仍走着“老路”。
误区二:有的企业擅自动用“股金”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如购买小汽车、修建办公楼等,使本来就紧张的资金更趋紧张。
误区三:少数企业更是借股份制改造之机,或低价评估国有资产,或虚增职工“股金”,侵占国有资产。
(丁芃摘自1994年11月15日《中国财经报》王延林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