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限制企业集资利率的最高水平,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企业的承受能力。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企业的利息支出摊入产品成本。如果企业集资时的利率过高,就会相应加大企业的筹资成本,使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相应带动产品价格上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与企业集资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社会的承受能力。企业产品价格上涨,最终的受害者是广大的消费者。因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有一种形式就是由成本推动的。假如一个生产基础原材料的企业以较高的利率在社会上集资,该企业生产的基础原材料价格就会相应上涨。相关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价格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价格普遍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广大居民在买债券时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买东西时,就只能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价格普遍上涨,受损失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3.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资金短缺在我国将是普遍且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让企业到社会上直接融资,也是金融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由于资金短缺的客观存在,如果不对社会集资的利率作适当的限制,就可能会引起集资利率的相...
限制企业集资利率的最高水平,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企业的承受能力。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企业的利息支出摊入产品成本。如果企业集资时的利率过高,就会相应加大企业的筹资成本,使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相应带动产品价格上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与企业集资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社会的承受能力。企业产品价格上涨,最终的受害者是广大的消费者。因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中,有一种形式就是由成本推动的。假如一个生产基础原材料的企业以较高的利率在社会上集资,该企业生产的基础原材料价格就会相应上涨。相关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价格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价格普遍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广大居民在买债券时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买东西时,就只能以消费者的身份出现。价格普遍上涨,受损失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3.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资金短缺在我国将是普遍且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让企业到社会上直接融资,也是金融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由于资金短缺的客观存在,如果不对社会集资的利率作适当的限制,就可能会引起集资利率的相互攀比,这样不但使金融秩序出现混乱,更重要的是将造成国家宏观经济失控,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对企业集资利率进行适当限制是必要的,企业集资时的利率不能也不应过高。
(丁芃摘自1993年7月1日《北京日报》穆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