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贵刊1985年第12期所载关于“工业销售部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初探”一文,指出对工业销售部门经济效益的考核,应增加产品进货适销率指标,以弥补原五项考核指标的不足。我对此谈一点看法。
产品进货适销率作为考核指标来说,它能够反映产品进货总的销售程度,但不一定能防止不同类产品进货发生新的积压:
单位产品本身价格高低不同,高档的比中、低档的价格为高,元器件、零部件(可单独作商品出售者)价格较低,这个指标值如果仅看其适销程度,有时会引起忽视不同类产品产生新的积压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某企业基期与报告期的商品进销存以计划价格计算的资料为:
根据资料表明和计算结果,基期与报告期的情况是:
1.期初库存两期相同;2.本期进货合计两期相同,但大价和小价的进货产品量两期不同;3.本期销售合计两期相同,均为期初库存加本期进货的40%;4.由于进货产品中大价和小价的影响,导致两期的两类进货产品期末库存的高低不同;5.两期的合计产品进货适销率均为100%,孰优谁劣,不分轩轾,似可说报告期与基期相比没有新的积压发生,然而两类进货产品期末与期初库存额比较,大价商品下降14.71%,是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成果,小价商品增长5...
贵刊1985年第12期所载关于“工业销售部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初探”一文,指出对工业销售部门经济效益的考核,应增加产品进货适销率指标,以弥补原五项考核指标的不足。我对此谈一点看法。
产品进货适销率作为考核指标来说,它能够反映产品进货总的销售程度,但不一定能防止不同类产品进货发生新的积压:
单位产品本身价格高低不同,高档的比中、低档的价格为高,元器件、零部件(可单独作商品出售者)价格较低,这个指标值如果仅看其适销程度,有时会引起忽视不同类产品产生新的积压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某企业基期与报告期的商品进销存以计划价格计算的资料为:
根据资料表明和计算结果,基期与报告期的情况是:
1.期初库存两期相同;2.本期进货合计两期相同,但大价和小价的进货产品量两期不同;3.本期销售合计两期相同,均为期初库存加本期进货的40%;4.由于进货产品中大价和小价的影响,导致两期的两类进货产品期末库存的高低不同;5.两期的合计产品进货适销率均为100%,孰优谁劣,不分轩轾,似可说报告期与基期相比没有新的积压发生,然而两类进货产品期末与期初库存额比较,大价商品下降14.71%,是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成果,小价商品增长50%,是不希望出现的新积压。
很显然,仅用产品进货适销率指标来考核商品的供销状况是不够的,它未能反映商品进销存的具体情况。因此,最好不要用产品进货适销率指标来考核工业销售部门的经济效益,还是用商品销售率指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