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厅局长论坛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袁培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时间:2021-08-11
作者: 山东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袁培全
来源:《中国财政》2021年第16期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1年,中央和山东省委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工作,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财政应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强化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以新招硬招实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战略定位,切实增强做好财政支农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还不充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要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战略后院,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基础和保障。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待“三农”问题,坚决落实“四个优先”要求,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二)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方位,必须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

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看,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仍滞后,城乡要素交换不够平等,“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现阶段必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必须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立足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必须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

从新发展阶段看,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进。中央要求,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三农”是“走在前列”的基础和“强省突破”的重点,必须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从新发展格局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潜力后劲在“三农”,必须挖掘农村投资和消费的巨大市场潜力,这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了有利契机和难得机遇。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必须把握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研究问题、谋划举措、推动工作,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保障。


始终遵循和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十四五”乡村振兴开好头起好步


(一)坚持县域整体推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把牢“三农”工作首要任务。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应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健全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分类配套支持政策。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树立“谁种粮多、对谁支持就多”的鲜明导向,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稳住种粮面积和粮食产能。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支持力度,统筹用好产粮大县奖励、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农机深松整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资金项目向产粮大县倾斜,对总产量超过10亿斤、20亿斤的产粮大县加大政策支持和配套奖励力度,继续对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任务的市给予奖励,耕地地力补贴全部落实到种粮农民手里,提高粮食作物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覆盖率。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重点,推动畜禽、蔬菜、林果、水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支持潍坊市加快建设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支持重大疫病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恢复生猪产能。开展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对成绩突出的县给予奖励。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支持海洋牧场和远洋渔业发展,建设海上粮仓。

二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支持打赢种业翻身仗。持续稳定增加农业良种工程投入,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基础研究,实施重要农作物、畜禽、渔业育种攻关,对重大新品种研发和推广给予后补助奖励,集中力量攻克种源“卡脖子”难题。推动种业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落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高效生态农业创新扶持政策,支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重大农业技术创新和重要装备研发,加大基层农技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另一方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约束性任务,加大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确保完成建设任务,逐步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对总产超过10亿斤的产粮大县,适当降低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配套资金,改由省级承担。支持开展耕地轮作制度试点,保护耕地地力。建立耕地保护省级激励机制,每年考核奖励100—200个乡镇,重点奖励村集体开展农田建设与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以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首先,支持产业体系现代化,重点同构“三链”。按照全产业链拓展、全价值链提升、全供应链贯通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施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等产业融合项目,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业,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其次,支持生产体系现代化,重点推进“三化”。围绕推进机械化,调整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研发推广先进实用高效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围绕推进设施化,加强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加工、仓储、物流等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加快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围绕推进数字化,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第三,支持经营体系现代化,重点培育三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场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发展壮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开展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对成绩突出的县给予奖励。

(二)坚持村域重点突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有序、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各级财政按照编制完成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统筹运用“四好农村路”、危房改造、清洁能源、饮水安全、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等政策,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要件大体相当。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乡村。支持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减量增效,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试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支持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完成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启动重大引水调水蓄水工程,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落实渔业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渔民减船转产等政策,促进渔业生态环境修复。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筑牢农业农村绿色生态屏障。开展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评估论证,对通过省级认定的给予奖励。

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水价综合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等,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切实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基层组织的自我发展和服务能力。重点扶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帮扶村、第一书记帮包村加快发展,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支持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塑形铸魂。加强和规范乡镇财政管理、村级财务管理,统筹乡村资金资源资产,提高基础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增强乡镇财政保障能力,促进乡镇财政健康运行,确保政策资金直达基层落实落地。

(三)坚持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聚焦“四个不摘”要求,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总体稳定,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分类调整优化支持保障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重点群体,及时发现可能返贫致贫人口,即时纳入帮扶范围。支持完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聚焦重点帮扶地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根据脱贫享受政策人口数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因素,兼顾湖区、库区、黄河滩区、革命老区,选择确定部分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及收益,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同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三是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健全完善常态化帮扶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帮扶救助机制,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按程序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救助金。健全完善专项救助制度,根据农村低收入人口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社会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病、因学造成临时性生活困难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月标准给予相应救助;对符合急难型对象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充分发挥和提升财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努力种好管好财政支农“责任田”


(一)做好“统筹”文章,构建资源积聚、坚实稳固的支撑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一般公共预算“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统筹安排一般预算与基金预算、中央资金与地方各级资金,上下一股劲、拧成一股绳,集中财力对乡村振兴给予倾斜支持。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原则,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2021年全省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6%以上,以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十四五”末达到10%以上。加大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开展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落实农业生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业生产经营负担,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融合”文章,构建财金联动、效应放大的调控引导体系

发挥农业保险“稳定器”作用,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试点范围,实行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省级奖补,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提高农业保险的密度和深度,分散农业经营风险。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扩大财政金融联动支持乡村振兴试点,优化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支持政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临沂市创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农业农村金融供给。全面落实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投资倾斜政策,按最高比例投资现代高效农业和现代海洋产业项目。细化工商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分级分类奖补政策,完善扩大股权投资改革领域,支持各地探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重点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等建设运营,撬动更多资金资源“上山下乡”。

(三)做好“绩效”文章,构建依法科学、精准高效的监控管理体系

坚持“重绩效、强管理、打基础、固根本”,紧盯涉农资金管理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抓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综合绩效评价,开展重大政策和项目全周期跟踪问效,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实行涉农资金动态监控,定期调度通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情况、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财政惠农补贴发放等重点资金项目,推动重大政策尽快落实落地。严格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管好用好涉农直达资金,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早落地、早见效。加强财政惠民补贴“一本通”系统管理和规范升级,全面清理整合惠民补贴政策和项目,规范代发金融机构和发放流程,保证惠农补贴资金安全规范高效发放,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责任编辑:李艳芝

封面来源:图虫网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