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图片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中国财政》2022年18期封面故事:塞上江南 美丽新宁夏

作者: 本刊记者 李烝 陈璐萌 特约通讯员 杨婧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18期 2022/09/29

塞上江南  美丽新宁夏

本刊记者  李烝  陈璐萌  特约通讯员  杨婧


图片

封面摄影:丁洪俊



巍巍贺兰山,红色六盘山,滔滔黄河水,孕育了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造就了万物并秀、风光无限的“塞上江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宁夏各级财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主动担当作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扛起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的政治责任。



图片

图片典农河。王猛  摄

   

图片

坚持绿色发展,助力生态环保工作稳定向好


宁夏三面环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是典型的生态系统脆弱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环境空间就没有发展空间,没有环境容量就没有发展容量。在徐徐展开的“美丽新宁夏”的图景下,全区上下从思想到行动迅速“同频共振”。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稳定向好发展,离不开持续稳定增长的生态环保投入。宁夏各级财政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保障,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支出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相匹配。2017—2021年,宁夏财政累计用于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762.89亿元,年均增长11%,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17年的8.5%提高到2021年的12.3%,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财力支撑,有力推进了宁夏生态文明建设。


宁夏财政从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健全生态环保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坚持高点定位,推进生态环保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中央和自治区战略部署,研究支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财政政策,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财政支持政策11条,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出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领域自治区和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案,明晰了13个方面78类172项自治区与市县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了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保障体制。三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提请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财政政策措施,制定《加快推进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四是健全生态环保资金管理制度。制定完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公共机构节能专项资金、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等管理实施办法,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效益性。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保资金管理推动项目储备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生态环保项目的筛选、入库和储备工作。

图片

图片

阅海湾水上公园。王猛  摄
图片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环保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源头保护,下功夫推进污染防治。在沙湖旅游景区,沙、水、苇、鸟、山有机结合,江南水乡之灵秀与塞北大漠之雄浑合为一体,上演着黑色煤城中的绿色奇观;在贺兰山,清风阵阵、淡淡花香,绿水青山披锦绣,大自然的画笔勾勒出绝美的水墨丹青画……在宁夏这片生态薄弱的热土上,各级财政部门凝心聚力,开拓奋进,与全区人民一道绘就美丽画卷。


统筹资金支持“四尘共治”“五水同治”“六废联治”,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2017—2021年,全区污染防治资金投入496.94亿元。2021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8%,PM2.5、PM10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8.2%、4.6%。支持开展黄河、典农河、沙湖、星海湖综合治理和固原“五河”精准治理。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及人工湿地建设,银川市、吴忠市被列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黄河干流连续五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劣Ⅴ类水体全面“清零”。


加强“三山”保护,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通过支持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造林绿化等项目,推动生态屏障休养生息,守好生态环境生命线。2017—2021年,全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资金投入230.17亿元。罗山被誉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荒漠翡翠”,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列入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开发布。


增“绿”量、提“绿”质,支持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通过扎实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等措施,集中力量推进美丽新宁夏建设,使生态发展底色更加鲜亮。2017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4%增长到16.91%,全区荒漠化面积连续20多年持续减少。宁夏治沙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领域都具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为世界治沙贡献了“中国经验”。

图片

图片

隆德县观庄乡打造油菜花种植区。党硕  摄

   

图片

坚持探索创新,为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每一份绿意成长的生机,都来自于宁夏人民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治沙精神,也来自于制度机制的创新优化。


宁夏财政逐步探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实行纵向生态补偿。将12个市、县(区)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2017—2021年,自治区补助市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87.4亿元,有效提高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区)的财力水平。二是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补偿。2017—2021年,在落实中央财政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7.5亿元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5.6亿元,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三是推进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研究出台《关于黄河宁夏段干支流及重点入黄排水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自治区和市县按照总量1:1的比例共同筹措资金2亿元,根据水质改善、水源涵养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结果分配资金,加速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补偿”的良好格局。


与此同时,自治区财政还积极探索优化生态环保资金分配方式。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与生态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奖惩机制。将以往污染治理投入财政补助为主转变为以奖代补、激励引导,倒逼市县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二是采用因素法分配资金。在测算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时,综合考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草原、森林、水网、土壤及环境质量等综合指标,作为分配权重,同时对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地区扣减转移支付资金。三是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评选项目。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历史废弃矿山治理、无集中供热区域清洁取暖、大规模国土绿化等项目竞争性评审,建立“好中选优”的资金分配机制,对评选上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有效调动了市县投入生态环保的积极性,推动了绩效目标的如期实现。


责任编辑:李烝  陈璐萌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