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2022年13期封面故事—— 绿水湘江 青山重现
封面摄影:李亚妮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岳阳时,勉励大家“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回响在三湘四水。湖南省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指导,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江湖同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修复生态环境,优化生态布局,拓展生态空间,为长江经济带和祖国中部构筑起坚实厚重的生态安全屏障。
▲娄底锡矿山,复绿矿区满目新绿。陆波 摄
脱“灰袍”披“绿装”,焕“新颜”成“网红”。因锑储量世界第一而闻名的“世界锑都”——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在湖南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后上演了一出“变形记”,再次登上国际舞台:2021年,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被自然资源部列为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推介。
冷水江锑煤矿区地处湘江流域中下游,横跨冷水江市、新化县、涟源市,总面积约803平方公里。矿区的锑产量占全球的60%,是世界上最大的锑产品生产、贸易、研发基地,素有“世界锑都”之称。自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实行民采官收官炼,锑矿开采历史已有百余年。
▲娄底市冷水江锑煤矿区入口广场
长期大规模粗放式的矿业开发,曾经一度使得这里一片荒凉,草木不生长,粉尘漫天飞,生态环境状况急转直下,废渣堆占土地,山体植被荒芜,石漠化严重,水体污染,地面沉陷等生态问题逐渐凸显。2013年,湖南省启动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将锑煤矿区列入五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重点整顿矿产资源和矿山企业,控制污染源头。煤矿从原来的171家减少至15家;锑矿从原来的5家整合至2家;锑冶炼企业从原来的91家整合至9家,督促企业达到行业准入条件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加强环保检查和执法力度。2018年,湖南省启动了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总投资79亿元。其中,娄底市冷水江锡矿山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投入财政资金7.06亿元,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灾多管齐下,全面打响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锑煤矿区私挖滥采治理后效果
一边治“灰色”,一边添绿色。通过改良土壤、修建引水灌溉工程,选出适宜重金属环境的树种,启动难造林地无人机精准飞播造林,以乔、灌、花、草混种的方式对裸露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每年春天,一批批植绿大军开进锡矿山。构树、翅荚木、大叶女贞等数万株抗污树种遍布山间,枝繁叶茂;花草籽随风飘落、扎根数万平方米的山野,织出一层绿色绒毯。
山下,矿区破败风貌也在一点点改观。疏浚河道,加固山塘,整治荒废田地,2400余亩田土重获生机;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维修加固千栋受损房屋,建设搬迁避让安置小区,矿区群众安居乐业。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青丰河、涟溪河锑浓度进一步下降,铅、镉、铬、汞等11项重金属指标均稳定达标。
针对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和土地损毁等问题,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采用“五宜、三化、多元化利用”的修复模式。“五宜”即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三化”即生态化、社会化、产业化。“多元化利用”即施工便道、养护道路、防火隔离带等合一,蓄水与自然水系合一,复绿与生态景观、遗迹保护与科普开发并重。主动引入生态砖、无土纤维喷播、生态棒护坡、椰纤维植被毯、生态沟等先进生态修复技术,规避了以往工程痕迹过于严重的现象;同时,充分结合矿区的资源禀赋和地方规划,创新探索“矿山+生态园区”“矿山+科普+休闲”“矿山+特色文化小镇+美丽乡村”等多种修复模式,带动乡村振兴,增强百姓获得感。紧紧围绕“世界锑都”品牌,开启“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生态修复新模式,主动谋划生态转型发展,为全国传统老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桃花谷治理后
曾经因采矿而千疮百孔的居住地变成了旅游景点“桃花谷”,世代居住在此的村民姜友初感叹道,“采矿造成了地下采空,房屋下沉。现在把森林恢复了,这里像公园一样,桃花谷空气新鲜了,更美了。”他还计划把房子改造成农家乐,等到桃花盛开的时候迎接更多的游客。
“整合相关治理资金,新增部分资金,集中财力保障整治任务落实,同时探索建立费用分担机制,积极推进市场运作模式。”湖南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刘见介绍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总预算79.1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亿元,地方自筹资金59.13亿元。截至2022年3月底,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实际到位投资91.34亿元,其中地方投入自筹资金71.34亿元。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已于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绩效目标全部实现。
▲蓝天白云下的长沙橘子洲头与湘江两岸。郭立亮 摄
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20个子项目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计划投资24.42亿元,全部来自市县财政自筹资金和社会投资,融资压力非常大。省财政厅一方面协调省农业农村厅、住建厅、生态环境厅等部门统筹现有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投入;一方面鼓励探索建立各级财政资金、村集体资金、收益农户付费相结合的费用分担机制。积极推进市场运作,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引入专业化公司竞争承担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建设、运维等。通过灵活多元筹措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融资投入达28.6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117.1%。
为保障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省财政厅和省自然资源厅联合下发《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并统筹管理。项目管理实行EPC工程总承包的施工模式,节约时间和成本。聘请专家服务组进行技术把关,随时对技术问题进行“把脉问诊”,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派出攻坚服务团到工程试点县挂职,邀请矿区所在地镇、村、组参与项目设计,聘请第三方参与验收考核。后期的管理保护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专人管护和群众管护”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原则,设立管护期,制定管护方案,让生态修复既见实效、更见长效。
在娄底冷水江、涟源、新化三地的“重金属污染区、石漠化区、采矿塌陷区”,生态治理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投产后每年可生产清洁电12.7亿千瓦时。届时,锡矿山又将成为一片“蓝色海洋”。
▲锑煤矿区石漠化治理后
废水荒山变成绿水青山,更成为金山银山。不止锡矿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三湘四水持续放大。昔日生态破坏严重的郴州三十六湾,通过植被修复、地貌重塑等工程措施,如今“一湾一个故事、一湾一片景观”;衡东洣水湿地公园修复河滩岸带,新设乡村旅游路线,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水光倒影浸山青,今朝潇湘景更胜。“生态绿”成了湖南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也是三湘儿女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