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图片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中国财政》2022年12期封面故事 : 黄河从这里入海

作者: 《中国财政》记者 李艳芝 特约通讯员 孔德馨
来源:原载《中国财政》2022年第12期 2022/07/12

图片

封面摄影:丁洪安


黄河,在纵横了5464公里之后,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流入渤海。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黄蓝交汇处,芦花飞雪,百鸟翔集:600多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超过600万只鸟类在此迁徙、越冬,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图片

黄河入海口。崔冠锋 摄


“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了,大家认识统一了,也行动起来了。”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考察时对山东保护治理母亲河工作给予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明确要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山东力量。”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表示。多年来,山东各级财政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坚定政治自觉、扛起历史责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了财政担当,为成就黄河安澜、海晏河清的千年民族梦想贡献了财政力量。



守住一条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


一条黄河横跨9省,上下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形成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的工作格局,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


图片

黄河口百鸟翔集。丁洪安  摄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生态保护权责的重要手段。2020年5月13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印发实施方案,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21年5月7日,山东与河南签署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率先建立起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两省拓展生态领域合作,即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正所谓“一河清水出中原,千回百转入齐鲁”。


为充分调动流域上下游县级政府的治污积极性,2021年7月,山东出台了《关于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推动在全省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截至2021年9月底,16个市133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跨县界河流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签订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保护治理从行政驱动转为行政、经济杠杆双向驱动。


东平湖作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2017年起泰安市在84公里的湖岸线可视范围内全面打响清网净湖、取缔餐船、整治沿湖船只、整治沿湖村居环境等“九大攻坚行动”。累计清理网箱网围12.6万亩,关停沿湖淀粉加工企业、山石开采企业683家,清理各类废弃“僵尸”船只575艘,拆除餐饮船只21艘,清除违法建筑物447处,每年清理菹草4万吨……为守护“一湖碧水”,聚焦东平湖大生态带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投资33.19亿元规划实施18个大项目、61个子项目,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


蹚出一条新路


基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准确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开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良策,强调必须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山东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抓落实,多举措支持水安全保障和集约利用。2021年,省财政筹集资金57.6亿元,支持实施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等沿黄9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筹集资金52.9亿元,支持沿黄9市打造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的现代化灌区。


在黄河三角洲,水和土的故事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滔滔黄河水携泥卷沙在此入海,让这里成为一块不断“生长”的土地,最多时每年新增土地3万余亩。土地虽然辽阔,但80%以上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是黄河滩群众的梦想。随着“四水四定”治水思路的推进落实,“改种适地”成为必然选择。


图片

黄河口滩区新气象。崔冠锋 摄


以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东营市财政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通过统筹涉农资金、科技发展资金,对接产业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申报专项债券项目等手段,为盐碱地农业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优势产业育成和人才聚集培养等提供财力支撑。作为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东营340万亩盐碱地上扎根,116支科研团队在此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并取得骄人成果。


办好一件大事


自古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60万黄河滩区群众的民生大事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调研时,专门召开座谈会研究终结滩区群众“黄患之苦”的对策。


2017年,山东省开始谋划整个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因地制宜设计了外迁安置、就近就地筑村台、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筑堤保护等5种迁建方式,帮助滩区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省财政累计筹集资金150亿元,支持如期高标准完成迁建任务,帮助60万黄河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绝非一迁了事,而是一项统筹考虑搬迁安置、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山东立足滩区特殊地理环境,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黄河滩区产业发展规划,安居与富民同步推进,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着力打造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真正让黄河滩区成为生产发展、生活服务、生态良好的“花果滩”“幸福滩”。


补齐一块短板


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是全国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为让宝贵的黄河水支撑起更有效益、更为长远的发展,山东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山东率先建立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按照企业与绿色发展相关性,实施差异化财政扶持政策,对节能、排污指标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符合绿色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等7类情况的企业优先予以支持。


图片

黄河流域东平湖支流大汶河下游段——大清河。赵忠 摄


围绕支持科技创新,2020年起,将原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科技创新类资金进行全面集中统筹,整合设立每年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2022年达到145.2亿元,并建立起“统一集中、统一决策、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资金项目管理新模式,集中支持落实“四个一批”重大创新任务和重点创新项目。


围绕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省财政设立“技改专项贷”,对重大技术改造贷款项目给予贴息支持,推动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提升工业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在济南,创新“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设立“工业强市”资金池,对独角兽企业、国家省级瞪羚企业、专精特新等企业以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进行奖励。


2022年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之年,沿黄地区产业面貌迎来可喜变化:济南起步区提速建设,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等项目落地实施;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突破芯片研发设计关键技术21项,智能雪蜡车亮相冬奥会;新建3家省实验室,新获批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93家,居全国首位。


黄河落天走东海,每一朵浪花里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实施,跨入“黄河时代”的齐鲁大地将续写更加精彩的“黄河故事”!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