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图片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中国财政》2022年05期封面故事:“中华水塔”守护人

作者: 《中国财政》记者 刘永恒 特约通讯员 杜云峰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5期 2022/03/23


图片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活动中,作为火炬手,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秋培扎西、青海省公安厅森林警察总队四级高级警长赵新录参加了火炬传递,展示了新时代青海各族儿女秉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和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昂扬姿态。

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不仅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2022032309471648000042747007838.png

图片▲三江源国家公园风光   王新平 摄


助力源头守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近年来,青海省财政厅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牢牢把握‘三个最更加重要’安全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生态环保财政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青海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碧波告诉记者。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累计争取中央各类生态环保类资金645.94亿元,较“十二五”增加310.4亿元,增长87%。与此同时,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坚持“生态优先”,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统筹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持续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全省“十三五”期间生态环保财政资金累计投入1074.08亿元,比“十二五”同口径增加474.28亿元,增长79%,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图片

2022032309471648000052116026756.png

图片▲三江源是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青海省财政厅供图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体制试点作为头号改革工程,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体制试点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建立了职责清晰、分工合理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共建机制,有效调动了省、州、县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是国家赋予三江源国家公园五大试点任务之一。试点过程中,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组建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责任”的原则,从省、州、县现有编制中调整划转409个编制,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 实现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青海财政积极探索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机关及所属园区,全部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

在中央财政资金大力支持下,青海省财政厅积极履行财政职能作用,通过预算统筹安排、盘活存量资金、地方政府债券、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力度。试点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的国家公园试点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16—2020年,中央及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4.42亿元,切实保障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管护补助和人员与机构运转等资金需求。同时,不断加强绿色金融创新,出台《建立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金融工作协作机制》,充分利用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共建共享”平台,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保护,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国家公园资金投入机制。


2022032309471648000020907007390.png

图片图片三江源地区风光。  刘永恒摄


通过严格管控国土空间,注销退出矿业权以及实施一系列基础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草地覆盖率和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巩固。


守护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


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统筹推进原则,加快推进三江源、环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祁连山等“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青海省启动实施了保护“中华水塔”行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二期,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等工程规划,规划面积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68%。“全省各级财政共计安排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497.84亿元,占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46%。”青海省财政厅副厅长李生才说。

通过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祁连山生态屏障有效筑牢,“中华水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向好,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普氏原羚由上世纪的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藏羚羊由最低时的2万多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局面逐步显现。


2022032309471648000062897050523.png

图片▲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增多。  雷声摄


同时,青海财政坚持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模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按照“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牧民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的要求,青海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7亿元,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实施了“一户一岗”政策,设立了生态公益管护岗,强化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使越来越多牧民放下牧鞭,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财富。

图片

2022032309471648000068992037823.png

图片▲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青海省财政厅供图


牧民格来达吉一家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有了生态管护岗的工资收入,加上退牧还草生态奖补、产业发展收入等,格来达吉一家年收入超过30000元。“每个月政府给我发1800元工资!”格来达吉骄傲地告诉记者。持证上岗、按月领酬、年终考核、动态管理……牧民们逐渐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环境的管护者、捍卫者,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先锋队”。

青海省内有4亿多亩可利用草场,大多数位于三江源区、环青海湖地区。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牦牛、藏羊等独具特色的优势畜种,是青海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长久以来,陈旧的畜牧业经营模式和日益加剧的草场退化,使传统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群众增收也陷入瓶颈。

青海财政统筹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除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开展了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补偿试点外,还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有效拓展牧民增收途径。鼓励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从事家庭宾馆、民族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积极推进群众增收致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百姓留住金山银山。

图片

2022032309471648000074627009165.png

图片▲三江源地区风光。青海省财政厅供图


为科学守护“中华水塔”,青海财政加大投入,支持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发;支持三江源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调研;推动建设城镇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工程、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可视化管理与智能应用工程等。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持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侯碧波说。


2022032309481648000085479085656.png

图片图片▲工作人员在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监测。青海省财政厅供图。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