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卷首】发展科教文事业 支撑创新强国梦

时间:2020-06-30 来源:
作者:陆花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韩凤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动力转换十分迫切,新冠肺炎疫情也进一步加剧了创新的紧迫性,必须把创新长期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

没有创新的教育,就没有创新的文化;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科技;没有创新的科技,就没有创新型强国。创新从来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必须有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文化。科技、教育、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根支柱,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大力支持科教文事业发展,为创新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支出在4%的新起点上持续稳定增长,各级各类教育入学(园)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家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全面建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普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空前提高。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在财政科技投入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财政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和激励体系。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投入方式,综合运用政府投资基金、后补助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加大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政策措施,赋予并扩大了各科研主体的资金自主权,激发科技界创新创造活力,也支撑了科教文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研究队伍,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的总和。文化建设成就斐然,空前的文化自信为自主创新增加了新的动能,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环境也正在形成。一个涵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应用开发、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创新基地等科研体系已经形成,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当前,我国正大踏步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了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但要在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还任重道远。我们应该看到无论科技创新水平、教育质量、创新文化容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在很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被人卡着脖子。我们现在有了基础和规模,但是基础研究能力与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有着世界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但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特别是世界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科技创新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多学科、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这都对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下一步提质增效阶段,在继续稳定科教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同时,更需要加快科教文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更大动能。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确定性“工程思维”,摒弃重经济轻社会、重物轻人,重投入轻效率的支出方式,强调向改革要效率,以社会化改革统揽科教文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扩大各创新主体的自主权,构建现代社会事业制度。社会化改革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要求,改革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主要路径是加强社会基础制度建设、重塑社会微观主体,即强调各社会微观主体的权责,调动其积极性,释放社会自治主体的活力。为此,应建立更加包容的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环境。唯有源头活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才能坚实迈向创新强国。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