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卷首】传承“人民至上”的财政思想 坚定不移推进财政改革

时间:2021-08-17 来源:《中国财政》2021年第15期
作者: 特约评论员|王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 “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86次提到“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全篇。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就把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体现在财税政策上,始终将“人民”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至上”成为党的百年历程中财政工作的本质特征。

财政是党和国家的“钱袋子”,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的利益得失。中国共产党胸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将这种利益体现在财政治理当中。1921年7月,党的一大纲领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1922年7月,党的二大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提出“废除丁漕等重税”,“废除厘金及一切额外税则”,“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领导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废除了具有剥削性质的旧税制,实行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政策,团结凝聚了民心,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建立后,财政工作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统筹兼顾方针,将保证人民生活需要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对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在兜牢底线保民生方面,财政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12年至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1.26万亿元增长到3.44万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光荣使命。实现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是践行财政“人民性”的重要基础。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有序推进,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财政工作要始终突出“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导向,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同时,要切实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持续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各项民生事业发展。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