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2023年22期封面故事——奋力推进生态文明美丽吉安建设
奋力推进生态文明美丽吉安建设
江西省吉安市财政局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定位,特别是“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立足财政职能,全力支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生态美丽吉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绿色转型发展,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一是落实“双碳”资金竞争性分配制度。2023年,向上争取碳达峰、碳中和资金共计685万元,其中,碳达峰碳中和竞争性分配资金500万元,全力支持节能降碳智慧平台管理建设,大力推动重点园区综合能效提升改造,优化绿色低碳示范、“两山”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节能检测平台等领域项目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是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链。一方面,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100万元,全力推进“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此同时,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产销对接,在北京、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布局建设“井冈山”农产品旗舰店,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4个。另一方面,市级财政预算安排65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已招引深加工企业28家,引进绿色食品产业链配套项目41个。此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今年7月,吉安市革命老区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成功争取到中央财政5亿元资金支持,助力打造全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吉安样板”。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产业绿色升级发展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重点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加快淘汰和化解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环保和技术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同时,积极策应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加快引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态环保领域累计投入15.84亿元,同比增长5.05%,全力支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着力维护吉安天蓝水清地绿的良好生态环境。一是支持农业领域污染防治工作。2023年市级预算安排4500万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改厕“三大行动”。同时,持续抓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建秸秆收储中心20个,总数达94个,2022年吉水县入选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样板示范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7.67%,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实施青原区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推进新干县、安福县、吉安县绿色种养循环试点。二是支持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根据中央、省统一部署,围绕“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的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保障,支持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今年以来,全市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共计166户,累计发放资金13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禁捕退捕和渔民安置保障政策的落实。同时,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港口船舶污染防治,着力实现码头泊位及水上锚地污水垃圾接收设施全覆盖。三是支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今年上半年,累计下达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4111万元,重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吉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四尘三烟三气”防治。今年1—7月,全市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排名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市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8.3%,在全省排名第二;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7.7%以上,均位居全省前列。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持续打造美丽生态宜居环境。今年以来,累计向上争取2023年中央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1.2亿余元,重点用于国家级保护区、森林保护修复支出、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支出,有力助推全市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工作。同时,在全市实施绿色工程,提升绿化品质,在中心城区大力推进“高品质公园+生态绿廊(街头小游园)+郊野公园”布局,结合市中心城区边角闲置地块更新修复项目,创造性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开展“口袋公园”建设行动,既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又兼顾生态、社会效应。二是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全域美丽宜居乡镇19个、美丽宜居村庄201个、美丽庭院3.17万个,重点打造了吉水县杨万里诗画小镇、吉州区钓源十里芳菲、青原区万岁军将军故里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点,安福县金汤温泉、青原区敖上版筑等5个乡宿被评为全省星级休闲乡村民宿。三是支持建设高品质赣江生态旅游风光带。强化赣江重点水域治理资金保障,设立赣江风光带专项引流资金,助推高品质建设赣江中游生态旅游风光带。围绕古后河生态治理,打造出古后河夜游经济圈,将庐陵人文谷、梦回庐陵、能仁巷等环河旅游消费景点串珠成线。充分挖掘融合庐陵传统文化资源、后河生态环境优势,打造集夜游、夜购、夜娱、夜宵、夜演、夜宿、夜市等夜间经济主题活动,引爆吉安“夜经济”。
坚持问题导向,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落实上级有关政策,不断理顺优化吉安市各类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一是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地落实。积极策应江西省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争取筹措生态流域补偿资金,今年以来,全市累计获得上级生态流域补偿资金近4亿元,有效助力全市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森林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事业发展。二是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大力支持全市秸秆焚烧奖罚机制,每年安排秸秆焚烧奖罚资金,根据秸秆禁烧考核结果,通过上下级财政结算的方式对各县(市、区)奖罚资金进行清算,确保奖罚机制落到实处,突出成效。支持推动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市县两级深入贯彻落实《吉安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保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经费,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配合有关部门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切实落实生态保护主体责任。三是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着力构建普惠金融、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造性推出“碳汇收益权质抵押贷”“砂石贷”“益林贷”等绿色信贷产品,2022年,泰和县蜀口洲生态岛采用PPP模式募集资金10亿元,上饶银行向泰和县发放“砂石贷”1.5亿元。同时,持续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生态、绿色服务等行业的绿色信贷支持,截至2022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332亿元,同比增长46%,高于全市同期各项贷款增速33.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