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2023年22期封面故事——南昌:谱写绿色篇章 绘就生态画卷

作者: 江西省南昌市财政局 胡军明 周阳 黄冠一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22期 2023/11/28

南昌:谱写绿色篇章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省南昌市财政局  胡军明  周阳  黄冠一



江西省南昌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围绕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重要内容,在健全制度机制、优化支出结构、撬动社会资本、强化资金监管等方面下功夫,为南昌全面建成绿色循环低碳城市,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南昌”样板提供坚强的财政支撑。2022年,南昌市先后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山水名城、生态都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图片


突出重点,系统推进,答好“三套考卷”展示绿色发展新水平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南昌市财政局立足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持续发力,将涉及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防治项目优先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贡献财政力量。


(一)答好污染防治卷。紧盯重点领域,支持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项目等各类工作。一是护好“一片蓝天”。 2022年财政投入各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332万元,用于持续支持抓好“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治理,大力推动方大特钢245平方米烧结机超低排放等重点项目建设。2022年,南昌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67,连续三年同比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浓度连续九年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二是护好“一池碧水”。坚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2022年,拨付各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801万元,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同时,将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等城市建设重点工作相融合,助力南昌市成功入选全国“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得中央财政3年内10亿元专项补助。三是护好“一方净土”。动态更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持续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估。2022年,拨付城市污水(污泥)费4.6亿元,各类城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费3.48亿元。全市生活垃圾持续实现零填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焚烧处理率达100%。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良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排名全省前列。


(二)答好生态修复卷。坚持把生态保护和修复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市财政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一是加大湿地保护。2022年,全市共争取到中央财政湿地生态补偿资金1902万元,专项用于沿湖县区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极大缓解“人鸟争食”的矛盾,有效恢复项目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鄱阳湖湿地周边重要候鸟栖息地保护与监管能力。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各类湿地面积占比超过20%, 2022年,南昌荣获“国际湿地城市”证书,位列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二是持续抓好生态保护与修复。十年来,累计投入580多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修复,保障实施了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和裘家洲(老官洲)生态修复项目,以及玉带河、象湖、幸福渠等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通过截污纳管、水系连通、自然岸线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修复了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大力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了南铁采石场矿山复绿工程,使裸露矿山变身为矿坑公园。三是落实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探索跨界治水、流域共治,与兄弟城市签订补偿协议,共同守护一江碧水。推动落实《赣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下达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约8000万元,有效提升各县区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森林质量提升等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让保护者和受益者实现良性互动。


(三)答好生态品牌卷。以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用实际行动擦亮绿水青山的底色。一是促进颜值更“靓”。2022年,安排林业生态建设和事业发展专项6080万元,支持造林绿化、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林业行业能力建设等项目。全市建成海绵城市124.58平方公里、绿道785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1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18平方米,梯次打造由城市公园、小游园、口袋公园构成的城市园林体系,加快“揽山入城”步伐。二是促进名片更“亮”。“候鸟天堂”是鄱阳湖最美丽的生态名片。南昌坚持湿地与候鸟保护同发展,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鹤、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在鄱阳湖越冬,“候鸟天堂”名片不断被擦亮。全市共完成营造林2.71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有力维护南昌“国家森林城市”品牌。三是促进生物更“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催生孕育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条件。着力加强珍惜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旗舰物种(白鹤、东方白鹳、长江江豚等)保护管理。切实做好禁捕退捕财政保障工作,累计下达落实重点水域退捕禁捕工作相关资金7亿元,渔业生态环境大幅改善。2022年,南昌市4个项目入选农业绿色发展专项(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共获得657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持。


图片


完善政策,积极筹资,做好“三篇文章”闯出绿色低碳新天地


围绕中央和省市工作部署,南昌市财政局用真金白银保障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培育绿色动能,支持重点方向、关键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一)做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文章。持续治理荒山荒坡,鼓励种植观赏林木,发展优质油茶、森林药材、花卉苗木等林下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发展。2022年,统筹下达财政资金3880.7万元用于支持蔬菜、水果、中药、花卉四大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的农业产业基地持续壮大。全市共完成高质量油茶建设4800亩、改造1600亩、提升1600亩,新栽植森林药材800亩。大力发展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进贤县军山湖基地获批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深化农旅融合,盘活县域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开发田园生态旅游、休闲康养旅游。探索打造绿色循环经济链条,安排市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扶持和培育各类秸秆转化利用产业,在全市推广“零污染、零排放”的秸秆处理模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优化政府采购方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做好相关供应商入驻江西省电子卖场“江西绿色生态馆”工作,将更多符合评价标准的生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电子卖场。


(二)做好绿色优势企业的文章。2022年,安排市级节能低碳发展专项资金1200万元,支持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对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对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广应用及研发项目、验收合格的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给予奖补。支持重大科技项目25项,立项资金4050万元,累计兑现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资金6495万元。积极培养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主体,累计入榜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名单达156家。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省级绿色园区1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9家,南昌县、高新区成功入选首批省级碳达峰试点县区(开发区)。对麦园垃圾填埋场开展全面综合整治,累计投入35亿元,打造以垃圾发电、沼气发电、光伏发电为主体的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垃圾变废为宝,年处理生活垃圾100万吨,年发电4.5亿度,碳减排量41.37万吨。


(三)做好低碳交通的文章。优化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成本控制,大力支持公共交通、绿色出行,2022年,拨付公共交通运营补贴资金6.5亿元,全市新增新能源出租车(含网约车)3172辆、新能源公交车126辆。南昌市交通健康指数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成为全国首个从“限行”到“不限行”之后拥堵指数不升反降的城市。


图片


创新管理,挖潜增效,集聚“三种力量”推动生态效益新增长


积极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资金统筹协调机制,努力发挥财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和资金乘数效应,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健全长效稳定投入机制。


(一)实施绩效管理,提升生态领域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为导向,建立污染防治资金绩效评价结果、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快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在污染防治领域全覆盖。打造了一支涵盖农业、城建、生态等多个领域共百余人的绩效评价专家库。定期组织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资金使用开展绩效评价,强化绩效结果应用。提高财政生态环保资金使用透明度,以公开促规范。进一步完善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资金分配机制,明确绩效管理结果必须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评价结果差的项目取消或减少预算分配额。突出结果导向,将资金花到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整合社会力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完善财政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多元化投入的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强化中期财政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多部门协作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统筹协调机制。将部分环境污染直接治理资金,调整为以奖代补资金,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给予支持。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符合规定的购买主体可向有条件的社会力量购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自动检测设施的运行维护、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鉴别等监(检)测业务,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三)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在防控政府债务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在供水、污水、垃圾等收费模式较成熟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范引入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支持工具,依法依规扩大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规模。

                 

南昌市财政局供图

责任编辑: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