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2023年22期封面故事——厚植江西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厚植江西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本刊记者 雷艳 特约通讯员 廖乐逵 陈良
“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江西省聚焦“作示范、争勇先”目标要求,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努力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着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14年,江西成为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2016年,江西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从“先行示范区”到“试验区”,江西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而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也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典型经验和改革创新的重任。
“画好”山水,制度创新是关键。近年来,江西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种好改革“试验田”,始终把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为重点,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治理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江西省就率先在全国建立纵向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将水环境治理、森林生态质量、水资源管理等生态指标作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因素,由省财政对全省100个县(市、区)实施纵向补偿。”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推动跨县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宜春市率先制定《宜春市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组织辖区内涉及流域县(市、区)“量身定做”18份流域补偿协议。南昌市持续探索跨界治水、流域共治,与兄弟城市签订补偿协议,下达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约8000万元,有效提升各县区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森林质量提升等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赣州市申报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成功后,在全国率先成立专职机构——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作战模式,全方位、全地域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倾心倾力抓保护,精准精细促修复。在废弃稀土矿山修复、崩岗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个方面形成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赣州经验”。
2022年,江西省财政厅提请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覆盖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的分类补偿制度,全面形成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动关系的补偿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统筹资源、优化方式、拓展路径,扎实推动全省生态补偿机制落地见效,为高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据了解,在新一轮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中,新增设立江西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资金,资金规模3.3亿元,重点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废弃工矿地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环境治理体系、绿色金融创新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部出台,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江西35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面碧树三面水,一城香樟半城湖。”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绘出南昌“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生态美景。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时隔40多年,赣江南昌段扬子洲水域出现了江豚的身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现身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惜鸟类白鹭已在象山森林公园安家落户……这是南昌市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的一个生动缩影。
去年6月,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揭晓,全球共有25个城市获此殊荣,南昌榜上有名,这代表了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南昌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9.87%,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一。近年来,南昌市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改善,先后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城市湿地的综合治理,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水系格局,织密湿地生态“保护网”。
打造好的生态环境,关键是做好水文章。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100个县(市、区)全部是流域县,鄱阳湖是全国第一大淡水湖,年均注入长江的水量均值为1500亿立方米,占长江径流总量接近1/6,素有“长江之肾”的称号。为了保护全流域生态,江西省坚持把长江九江段与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五条河流以及鄱阳湖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形成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确保“一湖清水”流入长江。“十三五”期间,江西共统筹141.49亿元支持建立了覆盖全省所有100个县(市、区)的纵向流域补偿机制。
环境就是民生。近年来,江西省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鄱阳湖全流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优势巩固提升,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2022年,为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江西财政积极筹措资金22.56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二位,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6.1%、中部地区最高,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6.2%,长江江西段和赣江干流33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生态创建示范数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2年3月,崇义县正式挂牌成立全省首家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同时发放了全省首笔湿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用于发展生态养殖保护阳明湖湿地水域,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林业经济持续发展。这是崇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生动实践。
“九分山,半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庄园”,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崇义县立足丰富的湿地资源,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以入选全省首批“湿地资源运营中心”试点县为契机,创新“两库三机制”,有序推动湿地生态治理市场化运作,探索创新以湿地经营权融资模式,通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湿地生态产业化经营、湿地生态品牌创建等多种途径,实现湿地资源“点绿成金”,促进湿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江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湿地资源带来了丰富的生态价值,实现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据测算,江西湿地年平均价值达15.84万元/公顷,全省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为1441.12亿元,其中生态效益771.35亿元,经济效益531.27亿元,社会效益138.5亿元。“为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立足财政职能,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平台支撑,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意向出资,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江西省生态修复基金,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助推全省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江西的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让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为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江西抢抓先行先试机遇,坚持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充、市场化交易为重点,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制定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有效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等问题。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2021年,全省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4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3.2%、38.5%,占比还在继续提高。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中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不断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子越走越宽。
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也是江西必须要解答好的时代命题。按照《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路线图,江西将继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在青山绿水间筑梦“绿富美”,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板区、生态文明改革引领区、全面绿色转型先行区、生态福祉共享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