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推动北京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研发+高端制造”协同发展

作者: 王英敏 王铁铮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8期 2023/09/21

推动北京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研发+高端制造”协同发展

王英敏  王铁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国际产业竞争的核心焦点,是打造创新高地的重要载体。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推动北京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研发+高端制造”协同发展,突破“卡脖子”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解决实体产业创新难点意义重大。


现状基础


(一)中心城区是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承载区。北京科教人才优势突出,已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连续四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榜单中位列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三位;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集聚了大约50%的全国顶尖的人才;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21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稳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2.76万家)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中心城区是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承载区,具体体现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人才聚集、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资源丰富、自主创新成果丰硕。以创新成果为例,2020年,中心城区发明专利授权量56000件,占全市授权量(63266件)的88.5%;中心城区技术合同成交额5195.4亿元,占全市成交总额(6316.2亿元)的82.3%。


(二)平原新城已成为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伴随着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地实施以及“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平原新城已成为北京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2020年平原新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1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7%,北京各区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六位中除海淀区外其余均为平原新城。平原新城在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上也占有绝对优势,2020年北京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排名前六位中有四位为平原新城,其中,全市110家大型工业企业中平原新城占了58家。平原新城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人员占全市比重也分别达到52.0%与46.7%。平原新城所属中关村分园高端制造业发展势头更是愈发强劲。2021年,平原新城所属分园以22.3%的企业总数,贡献了57.2%的工业总产值、40.8%的产品销售收入、31.8%的税费总额以及39.2%的利润总额。纵向来看,2017年至2021年平原新城所属分园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出口总额、税费总额以及利润总额等指标占比提升明显,表明随着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地实施,平原新城所属分园已成为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高端制造业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仍展现了强大韧性。


图片



图片

图1 2017—2021年中心城区及平原新城所属分园各项指标占比变动情况


(三)先进技术领域是支撑北京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高端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和科技创新的主引擎,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60%,贡献了全市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八成,102家独角兽企业都在园区。在统计口径上,中关村科技园区将企业按技术领域分成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六个大类。从分技术领域看,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以不到9%的企业总数,贡献了园区约1/3的工业总产值和超过1/4的税收。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在经济发展、创造税收等方面贡献突出,印证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在轨道交通、智能终端等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开展产业协同试点示范的重要性。


图片


(四)产学研“合璧”,中心城区研发成果多途径落地平原新城。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中心城区与平原新城“研发+制造”协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如昌平区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就进一步创新高校和地方政府成果转化协同模式、整合清华大学科研和创新优势、助力昌平区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创新发展进行部署;位于中关村昌平园的北京睿航至臻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成员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进行战略合作。此外,一些企业还通过一企多址的方式向平原新城布局,如小米集团在海淀区落地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后,又相继在亦庄和昌平区投资建设小米互联网电子产业园和小米智慧产业园。


面临的挑战


(一)跨区协同发展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北京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政府层面的合作缺乏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尤其是税收分成、地区生产总值分成等问题尚未破题,北京市虽然出台了税收跨区转移政策,但并未真正落地见效。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区生产成本的不断增高,许多成长型企业有外迁到平原新城的动力,但属地政府由于担心税收流失而极力挽留。即便是同属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各个分园,也存在着体制性的问题和障碍。尽管中关村管委会出台《关于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及一区多园统筹发展的“1+4”政策,但在各分园实行“双重领导、以区为主”的领导体制下,中关村管委会对分园的统筹协调能力较为薄弱,由于中关村管委会对分园没有行政管理职能,在分园产业布局等关键事项上话语权不高,各分园存在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问题。


(二)缺乏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一是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完善。北京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2020年北京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7%,低于上海(25.0%)、深圳(34.4%)等国内一线城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产业链不健全,基于时间及物流成本的考虑,一些科技和制造类知名企业纷纷将制造基地布局在南方。二是平原新城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创业服务机构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北京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中心城区,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郊区递减的分布特征,平原新城的服务配套尚不完备。三是北京对制造业环境污染排放要求标准高。截至2022年10月,北京现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达111项,是国内最为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三)公共服务落差制约跨区协同发展。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将平原新城聚焦在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五大近郊新城,但与中心城区相比,平原新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落差仍较为明显,成为制约中心城区与平原新城跨区协同的关键因素。调研发现,一些制造业企业由中心城区外迁到平原新城后,员工因为通勤压力大等原因跳槽严重,公共服务短板又导致平原新城对人才吸引力不足,面临在当地招工难的困境。


对策建议


(一)构建利益共享机制。一是建立跨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税收等利益共享机制。参考《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探索建立企业跨区转移、研发成果跨区转化、合作招商、一企多址等情况的地区生产总值及税收分配办法,将协同各方的相关指标按比例纳入统计,促进中心城区与平原新城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二是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对全市各区产业发展的考核,在大指标大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对各区细分指标的评价,同时,中关村管委会要加强对各分园产业发展情况的考核,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导向性。三是优化跨区协调机制。针对中心城区与平原新城“研发+制造”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成立市级层面的协同发展委员会,协调解决相关主体的诉求与问题。


(二)创新协同发展方式。联合国内外顶尖的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前沿实验室、技术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区域高端创新平台,共同面向“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保证技术研发面向应用,通过新设立公司或者与已有企业进行合作等方式推动研发成果转化。构建区域产业联盟,发挥联盟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协同发展的招商引资机制及重大项目的协商推进机制。


(三)构建产业发展生态。一是围绕产业协同,探索建立环北京都市圈协调配合的协同招商机制,加快构建环北京都市圈“研发—先进制造—产业配套”产业梯度布局,解决北京先进制造业供应链及空间发展限制问题,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二是在平原新城的培育发展上升阶段,要在产业发展、资源配置上给予适度倾斜,在推动主导产业能级提升的同时吸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步导入。三是在重要时间节点,按照污染排放情况,分类制定停产限产的标准,将停产限产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加大引才留才力度。一是落实《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将平原新城先进制造业重点企业推荐为人才引进重点机构和引进非北京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重点扶持用人单位。二是弥合中心城区与平原新城的公共服务落差。加大平原新城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完善社区配套和住房体系,营造生活成本低、服务水平高的居住环境,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真正激活平原新城的内生动力。三是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与平原新城的交通便捷性,缓解通勤人员的交通压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
责任编辑: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