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完善财政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推进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应急管理部规划财务司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0期 2023/05/30

完善财政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推进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应急管理部规划财务司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应急管理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应急管理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边组建、边应急、边建设,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建立完善财政应急管理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基本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制度体制机制,顺利组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统分结合、防救协同、上下联动,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


有效强化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推动应急管理关口前移,着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统筹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稳步推进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初步建立国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突出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建立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提前转移受灾害威胁群众,引导社会公众做好防灾避险准备。紧紧扭住遏制重特大事故“牛鼻子”,制定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推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出台实施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强力推进安全生产执法改革,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标本兼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从研判风险、应急预案、力量预置等方面全方位强化应急准备,有效应对处置了福建泉州酒店坍塌、2020年全国严重洪涝、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2021年严重秋汛、四川泸定6.8级地震等一系列重特大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图片

应急队伍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力量。周顺 摄




有力构建财政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逐步建立完善财政应急管理保障制度体系。一是配合财政部推动出台《应急救援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权责,强化中央与地方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二是配合财政部制定完善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测算标准,支持地方政府履行自然灾害救灾主体职责,组织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救助等工作。三是设立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等工作。2022年以来,积极与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沟通,研究调整防治资金支出范围,进一步支持地方政府履行自然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强化综合防灾减灾、减轻灾害风险。四是配合财政部研究设立安全生产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确定资金重点支持内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支持地方政府和相关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监管水平。五是积极完善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制定出台《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举报处理规定》,明确举报奖励标准。配合财政部修订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进一步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一是突出保障部属单位正常运转和重点业务经费。在财政部资环司的大力支持下,重点保障了应急使命演练、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危化品监管、防火物资储备等重点项目。二是全力支持地方做好救灾工作。高度重视防灾救灾工作,密切关注灾害发生情况,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配合财政部第一时间下达预拨资金,及时传递党和政府温暖,有力保障救灾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配合财政部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经费保障工作,支持地方开展普查试点、全国普查调查、评估与区划任务,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不断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严格预算管理,严守财经纪律,加强审核控制,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严控“三公”经费及会议、培训等一般性支出,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定期组织开展过紧日子落实情况评估,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对问题逐条整改落实,按时反馈整改情况,通过整改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扎实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施。认真落实财政部关于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相关要求,第一时间进行动员部署,分步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一体化压力测试,积极开展预算执行业务上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顺利实施。三是多措并举加快预算执行。抓细预算执行计划,把握预算执行节奏,压实执行主体责任,及时通报排名和专项督导,层层传导预算执行压力。加强与业务司局和单位沟通,努力解决影响执行的堵点难点。四是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工作。组织完成项目绩效自评、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自评,配合财政部开展部分项目绩效评价,完成部分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组织研究设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完成《应急管理部项目支出核心绩效指标体系(2023版)》。五是规范做好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管理,推进所属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持续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高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就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应急管理工作理念、原则、目标、路径、方法和要求等做了全方位、立体式深入阐述,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实际对标对表,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作为应急管理财务预算工作的首要任务,突出保障重点,切实增强重大决策部署的财力保障水平。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事故灾害应对水平。应急财政工作是灾害事故应对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紧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自然灾害,用心、用情、用力管好用好救灾资金,解决受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抓好国家区域中心、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森林草原防火物资储备等项目建设,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关口前移,持续推进“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党的二十大部署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论述的制度性安排,要求应急管理必须进一步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转向事前预防为主。我们将配合财政部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预防资金审核下达,强化源头管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提高化工产业聚集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完善综合防灾能力建设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综合防灾能力建设,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灾害防治水平,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艰苦奋斗,将过紧日子作为长期方针。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始终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把预算管理作为过紧日子的重要抓手,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在预算编制、执行、政府采购、资产配置使用等方面做到厉行节约,从实从严从紧编制预算,严控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预算执行中强化约束、及时纠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改革,推动预算管理提质增效。按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以信息化推进预算管理现代化,全面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构建和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做好新出台重大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建立健全绩效指标库,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和指标,加强绩效自评和部门评价,将绩效结果与完善政策、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快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继续以专项业务费项目和重大延续项目为重点,着力推进内部标准制定。


加强监督,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落实好《财政部关于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的通知》,引导所属单位深刻理解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的重要意义。修改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把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的执行监督审计。加强对预算执行、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等事项的财会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合理。强化财会人员执业操守,提升财会监督工作成效。

责任编辑:刘永恒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