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商奎: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作者: 党的二十大代表 重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商奎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22期 2022/11/25

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党的二十大代表  重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商奎


图片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重庆财政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组织、周密安排,集中力量抓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切实把二十大精神贯穿到财政工作全过程、体现在财政事业各方面,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新贡献。



开启伟大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个高举旗帜、全面引领时代潮流的政治报告,是一个高屋建瓴、科学应对时代变局的战略报告,是一个高瞻远瞩、有力破解时代难题的发展报告。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明确的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必将以其理论的光辉、真理的力量,凝聚全党意志、激扬磅礴力量。


战略引领行动,行动创造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报告站在时代前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强大的战略定力、深远的战略目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作出顶层设计、加强整体规划,全力以赴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制胜之道、取胜之法。


报告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必将引领全党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力推经济高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为财政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题,支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


提高政治站位。财政部门首先是政治机关,一方面,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到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另一方面,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用政治眼光分析经济问题,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谋划经济工作,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定践行“两个维护”。


把握职能定位。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财”和“经”的关系,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统筹财政资源、完善宏观调控,为党的二十大确定的重大战略、重大任务落地见效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


瞄准工作方位。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一步强调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在目标层面、改革层面、工作层面等方面,为做好新时代财政工作明确了方位。要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努力打造顺应变局、开创新局的“有为财政”。


激活产业新发展


当前,国内经济恢复发展,但基础仍不牢固,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看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看到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变,进一步统筹当前和长远,增强财政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控能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提升准度。对于保市场、促平衡的当期政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更加注重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精准性,聚焦社会急难愁盼,增强相机决策、因地制宜能力,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加快支出进度,及时发挥财政政策纾困作用,让市场主体既能“活得下来”,更要能“活跃起来”。


保持力度。对于稳增长、促发展的中期政策,坚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既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不急转弯,保持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必要支持力度,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又更加注重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性,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


拓展深度。对于调结构、促转型的长期政策,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思路,持续完善财政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推动经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


打好安全主动仗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时专门提到,经济安全是基础。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的要求,坚持系统谋划,正确处理好促发展、推改革、防风险三者的关系,努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凝聚发展合力。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区域协调、教育科技、生态环保等关键领域,发挥财政、金融、产业、规划等政策的“协同效应”“集成效应”,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实力。


增强改革动力。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一步理顺央地关系,明晰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既要树立党中央权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又要赋予地方更多主动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在推进重大发展任务、防范重大风险中,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释放风险压力。在发展和安全上保持平衡,既不能牺牲经济增长确保安全,也不能以安全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强化各领域风险跟踪评估,针对影响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不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重要产业、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