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山东临沂:在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展现更大财政作为

作者: 山东省临沂市财政局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19期 2022/10/13

在革命老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展现更大财政作为

山东省临沂市财政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殷切嘱托“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真挚的话语,不断激励着老区人民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临沂市财政部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突出五个聚焦,健全五项机制,以更大力度全面提升老区人民生活品质,为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优化支出结构,健全资源统筹机制


一是收入规模不断扩大。2017—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686.4亿元,年均增长8.3%,高于全省年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400亿新台阶,完成409.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6位、增幅居全省第2位。


二是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17—2021年,全市地方级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390.8亿元,年均增长7%,高于全省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税收占比连续四年居全省第1位。今年1—8月,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22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4.1%,税收占比继续稳居全省第1位。


三是支出规模稳步增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科学制定支出政策,合理安排支出,集中财力支持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2017—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3538.7亿元,年均增长7.7%,超过全省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800亿元,完成806.6亿元,同比增长5.7%。今年1—8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84亿元,增长1.9%。



聚焦高质量发展,健全资金引导机制


一是强化财政政策引导,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聚焦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持续完善科技创新财政稳定支持机制。2019—2021年,累计安排科技资金23.67亿元,年均增长25.8%、居全省第2位。2022年市级预算安排科技支出6.83亿元,增长10.2%,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型企业培育等领域,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推行项目经费“包干制”和“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推广科技攻关“揭榜组阁制”,推动破解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建立市级企业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补助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创新财政保障机制,推动各项重大决策、重点任务高效落实。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2016—2020年,共筹措各级财政扶贫资金56.9亿元,支持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在沂蒙大地彻底成为历史。2019年以来,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34.31亿元,支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持续走在前列。严格落实“绿色门槛”制度和绿色发展税收政策,2022年1—8月,投入污染防治资金8.8亿元,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1+6”财政奖补政策体系,支持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支持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向纵深推进。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2022年投入城建资金27.9亿元,争取新增专项债券178.7亿元,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城市框架全面拉开。


三是加速财政金融融合,持续增强企业发展政策合力。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今年1—8月,全市累计退税、减税、缓税、降费207.74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85.86亿元,是2021年全年退税规模的2.2倍,为应对全市经济下行压力、助企纾困解难、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2条财政奖补激励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融资担保支持措施》《财政金融融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设立“临沂市企业家日”,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用足用好政府引导基金,市级共设立合作基金35只,总规模202.45亿元,累计投资27个项目,实现投资71.3亿元,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379亿元。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融资担保支持措施,设立10亿元市级应急转贷基金,创新开展外贸出口企业供应链融资,有力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获批全国唯一的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实验区,成功创建全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在全省率先开展财政资金股权投资试点,变“无偿投入”为资本金注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重点领域。



聚焦改善群众生活,健全民生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民生支出保障机制。坚持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对各级民生政策做到应保尽保。2017—2021年,全市累计民生支出2867亿元,比上一个五年翻了一番,民生支出占比始终稳定在80%以上。今年1—8月,民生支出完成482.2亿元,增长2.8%,占比82.6%。积极鼓励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增加投入,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民生需求,建立起共建共享的民生投入格局。比如,2020年积极运用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0.5亿元,在北城新区新建11所中小学,总设计班数756个、学位3.6万个,极大缓解了市区学校招生压力。


二是完善民生政策供给机制。以办好民生实事为抓手,集中力量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全市教育支出累计完成924.2亿元,支出占比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累计分别达到625.4亿元和514.8亿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调整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优先保障疫情防控资金需求。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疫情防控一般公共预算资金达32.2亿元,筹集疫苗款及接种费12.2亿元,累计预拨医保基金14亿元,用于疫情防控物资设备采购、核酸检测费以及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费用结算等。


三是完善民生资金问效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民生政策、重点民生项目绩效跟踪和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不断提升民生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民生资金全流程监管机制,对民生资金支出进度、具体流向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民生资金高效、安全使用。比如,建立基本民生专项库款保障管理制度,对民生专户资金实行定期对账和动态监测,实时掌握资金归集、拨付、结余及库款保障等情况。



聚焦提升管理绩效,健全改革创新机制


一是更加突出创造性、引领性,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按照“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要求,全面实行零基预算管理,探索开展“开门编预算”,建好用好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预算管理规范化、透明化水平有效提升;探索开展部门整体绩效管理试点、县区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支出项目成本效益分析试点,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临沂市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先进市,财政管理工作连续两年获国务院表彰。2021年,全市9个县中有8个进入全国县级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评价前200名,获得奖励资金4600万元。


二是更加突出系统性、协同性,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市以下收入划分机制,相继推进生态环境、应急、公共文化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激励约束功能更加凸显,初步构建了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以下财政关系。以沂河新区为重点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认真配合做好新区改革转隶划转工作。同时,积极争取郯城、平邑、沂水、兰陵、蒙阴、临沭6个县纳入省直管县范围。健全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强化直达资金监督管理,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准性不断提升。


三是更加突出效用性、便捷性,推进其他重点改革。扎实开展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管理试点。深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加快推进股权投资、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方面改革。坚持深化财政管理“放管服”改革,明晰权责划分,优化流程规则,确保各项工作“放得开、接得住、管得好”。



聚焦财政稳健运行,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一是支持构筑安全根基。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加快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全力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激励等政策,严格规范粮食风险基金和涉粮专项资金管理,支持保障粮食安全。优化财政投入方式,支持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市级煤炭储备和成品油储备财政支持政策。统筹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资金,强化应急救援物资保障,支持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


二是促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兑现各项民生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地发挥公共财政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作用,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支持整合社会综合治理资源,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诉求表达渠道,强化片区网格管理,及时有效回应群众关切。深化财政资金整合,完善政法系统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支持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快推进平安临沂建设,全力保障社会安定和谐。


三是有效防控财政风险。聚焦打造财政工作“1+N”运行体系,以《临沂市财政局工作规则》为总遵循,配套出台市级财政资金支出管理规定、市级城建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等制度办法,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序运转。坚决防控政府债务风险,严格落实专项债券“借、用、管、还”闭环管理,优化完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强政府举债能力评估,有序化解存量政府债务。2021年全市到期债务261亿元全部按时间节点足额偿还,今年1—8月,全市共支付还本付息资金161.4亿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坚决扛起基层“三保”责任,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加强国库库款监测,加大对困难县区转移支付倾斜力度。2020年以来,全市“三保”总支出达1660亿元,分配下达中央直达资金518.1亿元,有效缓解基层财政支出压力,有力支持全市“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坚决抓牢财政资金安全,用好预算评审、绩效管理等有效手段,筑牢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资金监管链条,全面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测,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花出更大效益。


责任编辑: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