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江西赣州:感恩奋进 乘势而上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作者: 江西省赣州市财政局 黄京山 汪清华 赵瑜
来源:《中国财政》2022年第19期 2022/10/12

感恩奋进 乘势而上

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黄京山 汪清华 赵瑜


东风拂面万象新,赣南老区焕新颜。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转眼间,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已走过十年。十年来,赣州财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老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感恩奋进、苦干实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作示范,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财政事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赣南财政发展坚定了“主心骨”



财政干部从事的所有业务都是党领导下的具体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化。赣州财政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关键和根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财政干部头脑,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好革命老区踏实苦干、艰苦奋斗的精神,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确保革命老区财政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财政运行始终坚持稳字当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源”



赣州财政积极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个大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方面,不断积蓄的动能。在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情况下,积极克服困难,持续增强财政综合实力,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十年年均增长10.3%,2021年财政收入总量由上年的全省第三位跃居第二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连续十四年居全省首位,十年年均增长11.9%,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撑。另一方面,始终筑牢的底线。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全面谋篇布局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工作,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既把政府债券作为稳投资和促增长的重要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债券额度,又从“借、用、管、还”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加强债务管理,及时制定防范化解存量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实施方案。十年来,全市共争取新增政府债券908.36亿元,有力支持了交通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领域2456个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财政支出始终坚持精准发力,为服务振兴发展打好了“组合拳”



有限的财政资金要用在“刀刃”上,赣州财政充分发挥结构性调控优势,聚焦振兴发展重点领域,不断优化支出结构,资金投向更加精准。


一是牵住工业集聚牛鼻子,挺起接续振兴发展的工业脊梁。紧紧抓住工业倍增升级这一主攻方向,奋力打造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十年来,累计争取并拨付工业转型发展领域资金22.25亿元,推动全市工业营收突破4500亿元,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双双实现产业超1300亿元,现代家居产业集群成为江西省5个“五星级产业集群”之一,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二是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点燃科技创新赋能的强劲引擎。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行以研发为导向的政策扶持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十年来,科技领域支出累计达161.92亿元,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赋能步伐。同时,用好稀土这一“王牌”资源,统筹安排19.2亿元支持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等,有力保障“国字号”科研平台落地,为赣州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特别是2021年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落户赣州,弥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没有央企总部的空白。


三是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谱写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年来,扶贫领域累计支出达324.74亿元,助推全市194.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含167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并创新开展“产业扶贫信贷通”,撬动银行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97亿元,惠及21.37万户脱贫户及5111家农业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同时,坚决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7.81亿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县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并创新实施“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试点,撬动合作银行发放无抵押担保的惠农贷款61.26亿元,惠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8万户。


财政政策始终坚持提质增效,为推动振兴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实体经济是革命老区振兴之基,赣州财政始终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为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用足财政奖补政策,做好资金补助的加法充分发挥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带动作用,精准聚焦企业发展短板,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十年来,市本级累计拨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工业技改资金等惠企资金18.15亿元,推动建成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培育上市企业16家,有效促进企业融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二是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做好企业负担的减法十年来,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累计为3030户(次)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62.65亿元,惠及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43个行业,有力推动了赣州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十年来,累计减免税费超过200亿元,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用活财经融合政策,做好资金撬动的乘法通过“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资金变基金”方式,先后出资33.2亿元支持设立各类政府投资产业基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为“1+5+N”及县市首位产业提供“资金池”,有效支持了重点项目产业建设。同时,探索创新“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低利率的融资支持,十年来,共撬动银行发放贷款898.7亿元,惠及企业3.8万户,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44亿元以上,相关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财政保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老区民生福祉筑牢了“压舱石”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赣州财政始终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十年来,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5560.11亿元,年均增长16.8%,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近八成,有力推进了赣南苏区各项民生事业发展。


一是坚持稳就业促发展,持续保持总体稳定的就业形势。以就业促发展、以就业保民生。十年来,通过返还企业稳岗补贴资金2.78亿元,有力支持企业稳定用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2.94亿元专项用于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全市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对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补助,推动建成39个创业孵化基地,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是加快建设健康赣州,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围绕“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目标,十年来,医疗卫生领域累计支出达832亿元,助力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积极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等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立,成为全省唯一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区市,并率先在全国实现以医疗保障机构市级垂管的医疗保障市级统筹模式,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同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人民群众不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确保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


三是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奋力打造美丽中国赣州样板。将生态文明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倾斜领域,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16年起,大力推动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有效改善东江源区生态环境,并建立市内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推动章江、贡江、东江共24个断面所涉县区签订上下游协议,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同时,以地市名义成功申报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全市统筹投入资金176.44亿元,推动水土流失、废弃矿山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等62个项目实施,助推构建南方生态屏障。


财政改革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为财政管理体制增添了“优活力”



赣州财政以改革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财政制度,答好财政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一是做到绩效长牙齿,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深入。在已建立的“1+N”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体系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市本级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部门自评与外部评价、财政重点评价与再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高质量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相结合,对财政评价结果为差的项目,取消或按20%比例扣减下一年度预算,倒逼部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做到以零为基点,财政预算编制更加精细。坚持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坚决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结合财力状况,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如2021年通过“零基预算”模式取消和压缩了80余项专项资金,有效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是做到权责相匹配,市县财政关系更加清晰。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在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应急救援等十多个领域推开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初步形成了市与县支出责任划分框架。


四是做到一站式兑付,惠企资金兑现更加快速。积极打造惠企政策“一网查询、一窗受理、一站兑付、直达企业”模式,不断提升惠企政策兑现效能。将资金奖补类惠企政策统一纳入“亲清赣商”平台集中兑付,实行一个口子兑现管理,以实现最快速度将党和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关心支持送到企业手中,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