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陕西:牢记嘱托 真抓实干 全力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牢记嘱托 真抓实干
陕西财政全力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是一片红色沃土,全省107个县(市、区)中,黄土高原上的陕甘宁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的川陕革命老区占了66个,国土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全省的86.3%、48.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西考察,每次都到革命老区调研,瞻仰革命旧址,看望老区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陕西省财政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记殷殷嘱托,赓续红色血脉,强化财政资金资源统筹,全力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年来,陕西省财政厅认真落实《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若干措施》,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全省革命老区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12994亿元,占全省的43.6%,较2020年提高3.6个百分点,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一方面,用好“红色”资金。革命老区转移支付由中央财政设立,主要支持革命老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要求市县财政配套,被老区人民亲切地称为“红色”资金。陕西省财政厅认真落实财政部有关要求,制定《陕西省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办法》,明确资金主要用于革命遗址保护、革命纪念场馆的建设改造以及教育、社保等重点民生事业。资金分配采用因素法,主要选取人口、面积、人均财力水平等因素,直接分配下达至县区,由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并上报备案。同时,将此项资金作为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确保发挥使用效益。2021年以来,累计下达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16亿元,促进了老区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强化省级投入。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的倾斜支持力度,支持提升革命老区的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21年以来,省财政累计下达革命老区县财力性补助1075.5亿元,占全省县区补助总额的57%,促进了县区财政平稳运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21年以来,累计安排老区交通资金84.3亿元,支持西成、西银等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县县通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统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75.4亿元、水利基础设施资金89.8亿元,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强化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加快发行使用进度,近两年革命老区发行专项债券445.63亿元,占全省总额的27.7%,有力保障了延安高新区未来科技城、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汉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资金需求。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陕西省财政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2021年以来,累计安排老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47.4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额的63.5%;安排老区中央彩票公益金1.3亿元,有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机制,近两年安排资金2.8亿元,支持推进老区“厕所革命”,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深入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近两年安排老区农业发展补助资金69.2亿元,加快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优势产业和茶叶、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陕北延安、榆林两市苹果产量占全省的40%。2021年,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茶叶、食用菌产值较上年分别增加11.4%、8%。支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8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区22个,占全省的66%。创建绿色食品96个、有机农产品33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50个。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近年来,陕西省财政厅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体系,全力助推老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3亿元,重点用于秦岭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尾矿库治理等;2020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10亿元,分年度、分重点、分步推动秦岭矿业权有序退出,还秦岭和谐宁静。支持实施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推进山体修复,抓好松材线虫等病虫害防治,加强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2021年,秦岭陕西范围内森林覆盖率已达72.95%。
二是抓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认真履行“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责任,支持加大对中线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力度,建立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持之以恒加强汉江、丹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汉江、丹江出陕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筹措资金10亿元支持陕南开展硫铁矿水质污染专项整治,全力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
三是全力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近年来,陕西省财政厅坚持把黄河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立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支持革命老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等工程建设。2021年,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积2074平方公里,延安市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陕西考察时强调:“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陕西省财政厅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努力让老区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21年以来,下达老区教育资金148.7亿元,占全省教育投入的48.5%,支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老区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补充医疗“四重保障”体系,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不断提升老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近两年投入63亿元,支持新建西北局革命纪念馆等10余处革命纪念设施,加大对杨家岭革命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300余处革命遗址的保护修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安康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用好红色资源,支持延安革命纪念地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全省革命老区共创建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2个;支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5条,3条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党中央在延安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灿烂华章。在此期间,陕甘宁边区财税部门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财政与税收体系,在保证战争供给、促进边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陕西省财政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联合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举办“艰难与辉煌——建党100周年陕甘宁边区财税史展”,设置实物展品100余件、展板70多块,追溯回顾新中国财税工作源头。通过财税政策演变脉络、税票收据实物展示等,展现财政工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职能定位一脉相承;通过惠民富民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真实历史故事,展现财税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为民思想始终如一;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边区财税历史,展现过紧日子、勤俭节约的奋斗精神薪火相传。全省财税系统2000多名干部职工参观了展览,深刻领会边区财税历史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打细算的优良传统,极大激发了财税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担当实干的工作热情。
踏上新征程,陕西各级财政部门将牢记初心使命,弘扬革命传统,自觉将延安精神融入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更大力度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更实措施服务创造高品质生活,以更强担当实现财政高效能治理,加快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