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河南洛阳: 树立大财政观 强化绩效管理 推动资金聚力增效
河南洛阳:
树立大财政观 强化绩效管理
推动资金聚力增效
河南省洛阳市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洛阳市委坚持“严”的主基调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高度统一、“治已病”与“治未病”高度统一的要求,加快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根据“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十二届洛阳市委巡察有关要求,近日,河南省洛阳市财政局组织开展“勇担当 善作为 树大财政观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共分宣传动员、实践应用、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分别开展“讲好榜样故事 做担当有为模范”主题党日活动、预算绩效管理政策宣传月等13项活动,激励广大财政干部牢固树立绩效理念和过紧日子的思想,经历练、堪大任、挑重担、做表率、建新功,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服务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加强财政资金保障,推进重点工作开展。一是树牢“项目为王”导向,抓实抓好重大项目储备。全力支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统筹中央基建、省基建等资金5.1亿元,大力支持小浪底南岸灌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确保重点项目尽快落地生效。二是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筹措资金2.37亿元,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十大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支持科技产业社区建设,助力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大院大所大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引进宁德时代、海澜之家等企业,切实把创新落在产业上,把产业落在风口上。三是落实城市提质“351”工作举措,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筹措资金52.88亿元,聚焦打造平台型创新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支持轨道交通、高中迁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郑州大学洛阳校区等驻洛高校办学质量等。四是落实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共争取农林水各类补助资金29.4亿元,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争取上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4亿元,居全省第二位。严格项目监管,确保项目资金精准使用,连续2年获得中央彩票公益金扶持欠发达革命老区资金项目。
(二)落实税费支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市场活力的“乘法”,使市场主体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为各类企业提供现金流,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和市场预期。强化部门联动,建立“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直达资金第一时间拨付下达,充分发挥惠企利民实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截至8月底,2022年已直接退付留底退税资金14.9亿元。按照中央和地方各负担50%测算,已有99.4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小微企业共计退税54.2亿元,占退税总额的54.5%。
(三)做好专项债券相关工作,缓解基建资金压力。2022年,洛阳市共发行专项债券104.7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项目119个,专项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百亿,整体资金较上年度增长14.45亿元,增长率16%。专项债券实际支出86.01亿元,支出进度82.15%。截至8月底,共报送评审项目461个,债券申请总金额496亿元,2022年债券申请金额372亿元。在近期河南省财政厅组织的第三批债券项目需求申报中,洛阳市申报债券项目439个,申请债券需求453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四)改善和提高民生保障,不断增进人民福祉。1—8月,全市民生支出累计35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3.8%,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育方面:投入资金72.73亿元,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城市区高中学校布局,启动7所高中迁建工作,支持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支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驻洛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社保方面:投入资金6.88亿元,加快健康洛阳建设,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投入资金0.64亿元,健全完善养老体系,促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筹措11.64亿元,用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环保方面:投入资金11.21亿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积极申报河南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资金,洛阳市项目总投资22.09亿元,占河南省比重45%。建立南部四县生态转移支付机制,2022年—2025年每年安排1亿元,用“真金白银”守护绿水青山。疫情防控方面:共筹集安排疫情防控资金6.8亿元,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采购、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方舱医院建设、大型集中隔离点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等,推动疫情防控政策落实落细。
(五)严格落实紧日子要求,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一是盘活各项存量资金。加强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加大盘活存量资金力度,对结余结转资金等及时收回并统筹使用,尽早发挥资金效益。截至8月底,共收回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21.2亿元。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加大财政资源统筹,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急需的项目和领域,集中财力保障洛阳市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切实稳住经济大盘。三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严格规范费用支出,严控办公费、印刷费、会议费、培训费、“三公”经费、委托业务费、课题研究及规划编制费、庆典论坛展会活动等经费支出;加大闲置资产调剂使用力度,充分共享共用既有设备设施,防止重复购买造成资源浪费。
(一)实施项目事前绩效评估。从编制2021年预算起,在预算编制系统嵌入事前绩效评估报告,新增重大项目或政策必须进行事前绩效评估。500万元以上新增重大政策、项目,需提交翔实的评估报告及评估资料,洛阳市财政局抽取个别项目进行财政重点事前绩效评估,从源头上把好预算安排关。
(二)实现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市本级预算单位的所有支出项目都编制了项目绩效目标,所有部门都编制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经洛阳市财政局审核后,随预算草案报告提交市人大审查,实现了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提升预算单位绩效目标编报质量,为绩效自评、重点评价、绩效运行监控打好坚实基础。2021年、2022年对市本级430余家预算单位的5000余个项目绩效目标、86个部门整体绩效目标以及事前绩效评估报告进行审核,2021年涉及财政资金360.31亿元,2022年涉及财政资金345.1亿元。
(三)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提质增效。组织预算部门(单位)在年度预算执行完毕后,对上年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自评,2021年绩效自评项目4511个,涉及财政资金298.65亿元,86个部门进行了部门整体评价,涵盖所有单位、所有项目。2022年绩效自评工作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自评抽查工作。2022年财政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尝试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进行,聚焦洛阳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工作”,突出重点领域和民生实事,挑选资金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11个政策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形成该领域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典型样本、报告模板,制作操作规范供全市参考。
(四)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2021年绩效评价报告提请局长办公会审议后,对7个项目提出不安排预算建议,4个项目提出调减预算建议,提出改善管理、制定政策等建议64条,全面提升项目评价质量、结果应用水平及预算单位对项目实施的重视度和规范度。结果应用建议均书面反馈被评价单位,被评价单位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及整改要求,通过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完善制度办法、调整资金分配方式、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等具体措施进行整改。在编制2022年预算时,充分参考结果应用建议,调整政策或调减预算规模,共调减资金7.9亿元,压缩不必要开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大绩效管理政策宣传力度。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政策宣传月活动,围绕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绩效监控以及绩效评价,每周一个主题向相关单位宣传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宣传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新高潮。下一步,将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优秀案例及绩效管理、预算评审典型案例,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总结绩效管理和预算评审经验,注重示范引领,坚持常态长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评审工作提质增效。
(一)强化素质能力提升。一是实施“阳光铸魂”工程。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决贯彻“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政治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定期组织“思想除尘”“政治体检”活动,着力打牢财政干部队伍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思想基础。二是实施“阳光强基”工程。开展“阳光财政+N”开放式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各支部跨系统、跨领域、跨部门联学联建、合作互学。实施“阳光财政 青优财俊”计划,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线上与线下相促进,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三是实施“阳光共享”工程。坚持把基层一线、吃劲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到急难险重、吃劲岗位和基层一线中经受考验、磨练品质,提高聚财理财、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应对急难险情等综合能力。
(二)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树牢鲜明用人导向。坚持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大力选拔敢于担当、务实重干、心有百姓、勇于改革、善于学习的干部。二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坚持有为才有位,突出实践实干实效,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根据具体情节实时调整,动态考核,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三是拓宽岗位历练渠道。完善财政干部交流任职和基层挂职制度,推动财政干部双向任职和挂职锻炼,有计划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机关财政干部到一线挂职任职,促使优秀财政干部锻炼成长。大力实施“墩苗育苗”工程,鼓励年轻干部在实践实干中锤炼过硬本领。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三)正向激励担当作为。一是强化正向激励“添动力”。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充分利用干部综合考核和绩效考核两套机制,以考促行,以行促效,鼓励依规依纪苦干实干、创新突破和干出实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二是强化监督管理“修内力”。健全分类考评机制。坚持业绩考核与公务员年度考核相一致原则,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体系。赋予各科室、单位负责人更多的业绩评价权,评价结果纳入财政干部平时考核和年度评先等的业绩考核。三是强化担当作为“激活力”。建立健全“业绩清单库”,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使业绩突出者得重用,业绩落后者受惩戒,杜绝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四是强化容错纠错“定心丸”。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把财政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四)完善负面清单机制。针对市纪委监委印发的《常态化治理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办法(试行)》明确的9类党员干14种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进行铁腕重拳治理。建立健全负面清单机制,对大局意识淡薄、不服从组织安排的个人,记入负面清单,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影响工作大局的个人,由主管局领导深入其所在科室单位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限期整改,全局通报;对工作不作为、消极应付、对全局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理和组织处理。
责任编辑:刘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