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浙江嘉兴:切实扛起责任 主动担当作为 为稳定经济大盘贡献财政力量
浙江嘉兴:切实扛起责任 主动担当作为
为稳定经济大盘贡献财政力量
浙江省嘉兴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申峰
党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国务院出台的六个方面33项稳住经济的政策措施中,有24项直接涉及财政职能。作为红船旁的财政部门,浙江省嘉兴市财政局迅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扛起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将稳主体稳增长作为预算安排、政策制定的第一原则,将支持企业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目标。在财政收入压力比以往更大的困难面前,坚持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惠企政策力度更大、数量更多、兑现速度更快,坚定不移增强市场信心、提振发展预期,切实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稳定经济大盘出力,推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用好政策工具箱,结合嘉兴实际打好组合拳,在制定、出台、实施政策过程中,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发力,做到“市场主体困难在哪里,政策支持就跟进到哪里”。一是做好加法,为企业增强动能。继续保持支出强度,支持企业发展,全市预算安排涉企资金38.02亿元,同比增长11.3%。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二是做好减法,帮企业减轻负担。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的原则,全面落实中央、省里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今年全国留抵退税规模约1.64万亿元,嘉兴市获得了26.48亿元,资金总量列全省第二。浙江省财政厅下达资金后,嘉兴市财政不作留用,第一时间将市级6.94亿元全额下达至各区,专项用于三保支出和惠企纾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三是做好乘法,助企业拓展市场。加强部门协同,落实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政策措施的组合协同,形成更大合力、乘数效应。针对企业市场拓展难的问题,财政部门创新政府采购政策,将政府采购项目预留中小企业份额在现行基础上进一步提高10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政府采购合同金额的80%以上将授予中小企业,资金规模140亿元。四是做好除法,替企业纾困解难。加快企业扶持资金兑付速度,实行“不见面、零材料、免申报”,刚性兑付,实现资金免报即得,使企业早受益。
嘉兴财政强化政治担当,主动作为、靠前谋划,做好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加强对共同富裕体系的预算制度安排和财政前瞻性研究。一是完善财政政策体系。积极完善市级农业人口市民化奖补机制,探索市级城镇土地使用税改革研究,全面梳理市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已初步梳理社保、教育、农业等7大类246条政策。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政府采购一体化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交流机制、积极推动资源共享。推进市域一体化快速路网建设,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嘉兴市本级已统筹安排70亿元。二是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预计今年达到12000元/年。助推“健康嘉兴”行动,今年全市已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17.55亿元。积极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教育事业财政保障政策,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做好教育两直资金分配,分配率达到100%。三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全力支持农业“双强”、乡村建设、农民共富三大行动。2022年预算安排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2.2亿元。
持续推动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迭代升级,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完善政府性资源统筹。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债券的统筹衔接。常态化盘活各类存量资源,推进政策集成和资金协同。二是集成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以项目库为基础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强化中长期财政规划约束力。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的有机融合。推动土地储备中心的实质化运作,强化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分类选择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融资模式,鼓励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经营性项目的多元投资方式。嘉兴市政府产业基金累计实缴资金10.68亿元,投资母基金2个,参股子基金20个,直投项目2个,总规模287.95亿元。累计投资实体经济项目634个(含直投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1193.58亿元。
坚持守住底线,做到未雨绸缪。一是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持续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推动存量债务如期消化,刚性兑付稳妥处置,增量债务得到有效遏制。践行“1+2”债务风险管控理念,切实做好国有企业全口径债务风险管控,厘清政府与企业边界。二是健全社保基金风险管控机制。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支出责任,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加强社保基金风险监测预警,多渠道筹资充实社保基金。合理确定社保风险准备金年度计提比例,确保风险金余额处于合理水平。三是健全基层财政风险管控机制。围绕全面强化和规范乡镇财政管理的要求,全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浙里基财智控应用”,重点突出“资金监管”和“便民服务”两大核心功能,打造一站监管、一码通管、一键直达等应用场景,通过线上全域覆盖、实时监测、闭环管理、预警处置等功能,拉起基层财政运行管控网。持续推动乡镇财政就地就近资金监管,加强与审计、纪检的联系,及时处置风险。
切实树立改革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一是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加快打造标志性成果,建设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津补贴统一发放、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专项债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全力配合做好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审计联网监督等数字化监督系统。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建立“财政驾驶舱”开展预算管理全过程数据分析、预警,通过驾驶舱开展部门画像,全面展示预算安排、执行进度、资产配备等信息,构建决策、控制、反馈、改进的管理闭环。通过“浙里办票+浙里报账”应用试点,积极探索电子票据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二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加强财政政策的评估评价,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和财政的可持续性。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构建重点绩效审查监督体系和管理格局。强化绩效管理跟踪监督及结果应用,完善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的挂钩。三是推进会计管理改革。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机制,组织开展重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管理新格局的试点工作,夯实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基础。实施会计人员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在代理记账行业中试点开展会计电子凭证的入账归档工作,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提高会计监管质效。四是推进资产管理改革。加大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管控,建立全口径全覆盖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据库。积极推进政府公物仓运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资产调剂和共享共用。今年已制定出台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调剂平台有效盘活了存量闲置资产,节约了1000余万元财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