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山东:聚焦打好政策“组合拳” 聚力攻坚稳住经济大盘

作者: 山东省财政厅
来源:原载于《中国财政》2022年第14期 2022/07/27

山东:聚焦打好政策“组合拳”

       聚力攻坚稳住经济

山东省财政厅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财政形势,山东财政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打好财政政策“组合拳”,抓好政策落地见效,切实扛起稳住经济大盘的财政责任,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开新局”。




全面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


为确保各项退税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用好增值税留抵退税这“关键一招”,建机制、定方案、送政策、抓调度,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有序进行。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财政、税务、人民银行三部门组成的退税工作小组,召开全省财政视频工作会议,专题部署退税减税降费工作,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退库办理协作机制、数据共享机制、问题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工作方案》《留抵退税工作方案》等20多项制度办法,层层压实责任,密切协作配合,确保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今年以来,中央下达山东一次性转移支付782.88亿元,支持基层落实留抵退税政策、兜牢“三保”底线,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退税政策落实。同时,切实加强库款调度,建立“单独调拨、逐月预拨、滚动清算、实时监测”机制,并适当向财政困难县、留抵退税占财力比重高的县倾斜,保障市县国库动态存有半个月退税所需资金。将留抵退税补助资金纳入直达资金管理,确保退税资金直达企业和市县基层。


三是优化宣传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政策,举办“山东省实施更大力度退税减税助企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进行政策解读,组织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企业”活动,实施多轮次针对性政策推送辅导,及时疏通政策落实堵点,促进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四是密切跟踪评估。定期开展政策落实情况及效应分析,密切关注退税进度,确保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完成退税。加强退税风险防范,确保退税资金用到“刀刃”上。1—6月,全省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1958亿元,其中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1408亿元,是2021年全年退税总量的2.5倍,仅4—6月就为12.3万户企业退税1278亿元;全年总退税规模预计达1700亿元以上,将有力纾解中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困难,用政府的“真金白银”为企业注入发展活力。


管好用好专项债券


用足用好专项债券资金,聚焦“早发、快用、严管”,切实发挥政府债券扩大投资、稳定增长的作用。截至6月底,山东省新增专项债券3069亿元已全部发行完毕,支持“七网”等2463个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专项债券支出进度通报机制,按月通报各市支出进度。组织单位加紧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债券资金拨付,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通过强化项目审核机制、优化资金使用机制、硬化资金监管机制,对专项债券安排项目实行穿透式、全周期、常态化监控管理,确保债券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将债券使用绩效与额度分配挂钩,对支出进度快、绩效评价好的地区予以适当倾斜,对支出进度慢、使用绩效差的压减债券额度,树立“谁用得更快、管得更好,获得债券额度就更多”的鲜明导向,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聚力支持实施“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


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推出三批“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其中涉及财政政策171项,省级统筹安排资金1429亿元保障政策落实,努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稳定经济运行上发力。支持扩大需求,省级投入5亿元,通过发放消费券、财政补助等方式,引导汽车、餐饮、家电等重点领域消费回升;稳定新兴消费,重点支持“数字强省”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商圈、智慧社区、智慧村居建设,提升居民消费质量和水平,通过有效需求刺激新经济发展。


二是在补齐短板弱项上发力。着力解决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支持综合立体交通网等基础设施“七网”建设,实施城镇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等补助政策;着力解决能源保障“短板”,对建成并网的漂浮式海上光伏、海上风电项目给予补贴,支持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开展天然气管线建设工程补助等。


三是在培育新发展动能上发力。培育新技术,整合并增加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今年省级安排科技资金145.2亿元,连续三年每年增长10%,支持科技示范工程、“卡脖子”核心技术突破、农业良种工程等科技攻关政策,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培育新集群,培育认定一批工业互联网园区、省级数字产业园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并给予一次性财政奖励,支持新经济集群式发展;培育新产业,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在继续支持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云服务券”政策基础上,支持开展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布局。


四是在强化财政政策激励引导上发力。省级建立了财政困难县激励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工业、现代农业等系列十强县激励政策和高质量发展奖励政策,引导各地加快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山东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力支持保就业


一是聚焦扩岗增容,加力“增、扩、补”。“增”,就是大幅增设公益性岗位,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目前已安置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40.9万人,既促进了城乡低收入群体就业,也为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提供了新渠道,有效缓冲了就业压力。“扩”,就是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发放失业补助金和临时生活补助,扩大技能提升补贴范围,为促进就业提供更多支持。“补”,就是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支持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实施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对新登记市场主体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聚焦援企稳岗,加力“缓、降、返”。积极克服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压力,通过社保费缓缴、减征、返还,支持稳定就业岗位。比如,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长实施一年;实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阶段性缓缴政策;加大稳岗返还力度,将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比例从60%提高至90%。


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始终将基层“三保”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千方百计下沉财力,切实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提供支撑。


一是建立县区财政平稳运行保障机制。从加大资金保障、加强财政管理、强化风险防控三个方面研究提出9条具体措施,着力防范基层重点领域风险,兜牢县级“三保”底线,扎实推动县级财政平稳运行。同时,省级建立财政困难县工资和基本民生专户制度,实行封闭管理、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三保”支出,1—6月,拨付工资专户、民生专户等资金512亿元。


二是建立财力下沉激励机制。省级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均衡性、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财力支持。实施省级奖励与市级下沉财力挂钩,对市级以自有财力安排省直管县的补助资金,省级给予奖励。通过省市财力下沉,增强县区财力保障能力。1—6月,省级下达市县转移支付2833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761亿元,增长36.7%,全力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保障“三保”运行;全省县级“三保”实际支出2446亿元,增长6.4%,基层财政运转总体平稳。


三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基层“三保”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特别是对高风险地区重点监测、密切关注,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处置风险隐患,确保基层“三保”不出任何问题。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