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王元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山东实践

作者: 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元强
来源: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 2022/07/20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山东实践

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元强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向绩效要效益、要效率、要财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2019年,山东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拉开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帷幕,经过三年的改革攻坚、探索创新,省、市两级已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形成一系列符合山东实际的绩效管理实践经验,有力推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精准、更可持续,资金使用效能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统筹推进”,大绩效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按照全省“一盘棋”思路,统筹资源、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着力将绩效管理打造成引领财政事业发展的重要利器。横向上,加快“一体化”融合。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推广应用,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到预算管理全过程,拓展到“四本预算”,涵盖了政府债券、政府引导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各类支出,构建起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闭环”,推动绩效管理由“软要求”向“硬约束”转变。纵向上,实现“上下级”贯通。实施“重点县推进行动”,建立16个示范县和16个突破县“两张清单”,开展各类政策宣讲和培训授课200余场,将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延伸至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推动改革“最后一公里”全线贯通。整体上,强化“指挥棒”引导。省级层面,省财政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审计厅,制定绩效管理三年行动方案,实施联合督导;与省人大、省审计厅分别建立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和协同联动机制,汇聚起绩效督导监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市县层面,各级党委、政府将其纳入当地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设定考评指标,制定奖惩措施,充分发挥考核激励作用。


敢于“动真碰硬”,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


坚持真抓、严管,以绩效管理质量提升为抓手,持续增强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事前实施精准把关。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全部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将其作为编报项目库和申请预算的前置条件,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三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对4293项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规模1206亿元,核减预算申请240亿元,核减率达到20%,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事中强化监控纠偏。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推动部门单位及时纠偏,校准方向,改进管理。三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对1.5万余个项目开展重点监控,监控资金规模1923亿元,收回、调整预算106亿元,腾出资金保障重点领域急需支出。三是事后加强评价问效。坚持“花钱必问效”,建立项目支出“单位自评+财政抽查复核”和“部门评价+财政重点评价”的全方位绩效评价机制。三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开展重点评价项目1.1万余个,评价规模7814亿元,节省下年度财政投入234亿元,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


着眼“长效管用”,基础支撑体系全面夯实


围绕“标准科学、制度完备、规范高效”目标,加强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程序规范、方法合理、结果可信。一是管理制度更加健全。指导各级建立健全涵盖绩效管理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办法和工作规范,省级层面构建起“1+2+30”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市级层面出台了320多项制度办法、工作规程等,有效提升了绩效管理规范化水平。二是指标标准更加完善。省级高质量建设“共性+专项+部门”、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预算绩效指标标准体系,覆盖省直107个部门、5068条指标;制定了养老服务、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等支出标准300多项,提高了预算绩效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三是专业队伍更加壮大。省级整合成立财政绩效评价中心,13个市建立了绩效评价专职机构,全省绩效评价专业队伍已达900余人;积极引导和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管理,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坚强智力支持。四是公开机制更加完备。建立绩效信息向人大报送和向社会公开常态化机制,扩大预算绩效信息公开范围,丰富公开内容和形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省级连续6年公开财政评价结果,2022年,将37大类重点支持项目和172个部门预算重点项目的绩效目标报送省人大参阅,公开了30个重点评价报告,以公开倒逼改革推进、促进效益提升。


聚焦“创新引领”,绩效管理“山东经验”不断丰富


坚持因地制宜、兼收并蓄,积极创新思路方法,破解管理难题,探索走出独具山东特色的绩效管理路径。一是聚焦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探索“4+2+1”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模式。对实施期超过一年的重大政策,有侧重地组织开展前期论证、中期评估、到期评价和综合评定4项工作,重点关注政策设计和资金使用“两个有效性”,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省级连续两年对16项重大政策开展了全周期跟踪问效,市县全周期跟踪问效的政策达到724项,及时对设计不合理、执行有偏差的政策按下“暂停键”,有效解决了资金固化和政策项目“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二是聚焦提升履职效能,探索“六步接力”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模式。强化部门单位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以构建指标体系为起点,涵盖目标编报、部门自评、绩效报告、财政评价、结果应用等6个步骤的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部门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目前,省市两级已实现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全覆盖,县区试点全面推开,许多部门单位将绩效管理与职能运行同步考量、同步推进,取得了“共赢”的效果。三是聚焦过紧日子要求,探索“成本与效益并重”的成本绩效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理念引入预算管理,通过成本分析、测算和控制,实现“少花钱、多办事”。2021年,组织16个市选取6大领域50个项目开展成本绩效管理试点,在同等产出和效益水平下,实现了压实成本、节约投入的预期目标,部分延续性项目提炼形成了预算支出标准,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高效。


责任
编辑: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