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宁夏:坚持五种思维 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副书记、厅长孙志:县级“三保”关系基层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保”方面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将“三保”工作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坚持“五种思维”,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强化风险管控,努力做到“三保”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基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三保”保障良好。
宁夏:坚持五种思维
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
(一)深入开展调研,为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及时掌握了解市县财政运行和“三保”情况,抓实抓细“三保”工作,多次开展对基层“三保”情况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研究基层“三保”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应对举措。特别是2020年,在充分调研、实地了解基层财政运转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自治区市县“三保”及其他刚性支出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有效摸清掌握了“三保”保障情况、主要风险点、深层次原因等,为对症施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夯实财力基础,给基层“三保”增添“发动机”。坚决把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通过减轻企业、个人负担,拉动经济增长。实施市县税收增收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市县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的思想,持续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一般、保重点,压本级、保市县。2020年、2021年自治区本级预算一般性支出分别压减14.6%、14.8%。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办法,持续加大财力下沉力度,确保市县财力“只增不减”,2020—2021年,共补助市县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638亿元,占市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年均增长11.3%,转移支付注重向重点民生领域和财政困难地区倾斜,切实支持市县保基本、兜底线。构建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坚持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做好“过路财神”。建立健全特殊转移支付等制度办法,构建了资金分配下达、拨付使用、动态监控的全流程管理机制,为资金规范使用、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提供了制度保障。创新直达资金监管机制,打出监管“组合拳”,做到全覆盖、零死角,确保资金“下得快、管得严、用得好”。2020—2021年,累计下达直达资金516亿元。
(三)强化制度约束,给基层“三保”戴上“紧箍咒”。突出重点、前移关口,持续完善制度办法,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强化“三保”风险防控。2019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晰自治区本级与市县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 坚决落实好市县(区)“三保”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责任的通知》,配套制定了“三保”预算编制审核、监控、应急处置等制度办法,建立起涵盖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三保”风险管控长效机制。2020年,印发《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加强地方财政“三保”工作的通知》,出台压实“三保”保障责任、加快下达转移支付预算、加强库款调度和运行监测、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强化“三保”监控机制等具体举措,进一步抓实抓细“三保”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督促指导,确保市县财政平稳运行。
(四)搭建监控系统,为基层“三保”装上“监护仪”。秉持关口前移、未雨绸缪的理念,集中精干力量,研究搭建了基层“三保”及刚性支出动态监控系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支撑,实现对市县“三保”及刚性支出保障情况的全覆盖、多指标、穿透式、动态化、信息化监测预警,变事后报告为提早预警,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一是全覆盖。将全区29个市、县(区)全部纳入监控范围,监测范围达到全覆盖。科学评估每个市、县(区)的风险状况,分为“平稳运行”“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4个等级。二是多指标。选取12项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的监测指标,具体包括:“三保”及其他刚性支出执行率、财力保障倍数、库款保障倍数、预算安排到位率、暂付款压缩率等。区分指标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综合打分,客观评判市县财政运行状况和保障能力,全面反映市县财政运行风险等级。同时,聚焦核心指标,将“三保”关联度密切的保工资执行率、保运转执行率、保基本民生执行率3项指标作为“红灯”指标,重点监测、重点预警,一旦偏离安全值,立即报警提示。三是穿透式。在总体评价每个市县财政运行“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在系统中点击不同项目,还可以“透视”具体指标,帮助市县查找“病灶”,便于市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四是动态化。按照“年度总需求+月度执行”的模式进行统计监测,既能全面掌控全年总体情况,又能动态跟踪月度执行状况,随时了解各市县财政运行“健康状况”。五是信息化。同已有的财政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工资统发系统、库款管理系统等紧密衔接,从现有系统直接提取数据,做到资源共享、随用随取,避免增加基层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五)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基层“三保”筑牢“防火墙”。一是建立专项报告制度。自2020年5月起,每月定期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送各市县“三保”及刚性支出动态监控结果,并通报到市县党委、政府,对“中度风险”等级以上的市县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微信、提示函等形式提示预警。二是健全风险处置机制。对“中度风险”等级以上的市县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并限期整改,要求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压减一般性支出等举措,提升“三保”保障水平。需提供必要支持的市县,通过监督检查、库款调度、财力补助等措施给予救助,防止风险传导。三是完善通报、约谈和问责机制。对“三保”工作不力或保障不到位的市县,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视情况约谈或提请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约谈市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对情形严重的责任单位及人员,提请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进行问责。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监测结果应用,将“三保”保障等情况作为转移支付奖补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完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办法,突出资金分配激励导向,奖优罚劣,引导市县加强“三保”工作。
(一)坚持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2020年受疫情冲击,宁夏各级财政尤其是市县财政短期减收明显,基层“三保”压力加剧,但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必须立足当前抓住重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三保”风险,同时也要放眼长远、统筹兼顾,全面做好各项财政工作。
(二)坚持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保”问题非常复杂,以前风险点在哪、当前突出隐患是什么,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每个市县什么表象、什么原因、如何解决也不尽相同。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创新思路、制度、管控手段,才能对症下药。针对当前财政面临的新形势,宁夏坚持创新思维,积极开拓思路,率先研构搭建了“三保”动态监测系统,切实做到了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
(三)坚持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防范化解基层“三保”风险,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短期和长远、个例和普遍等关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统筹兼顾,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同时,坚持历史、当前、长远相统一,看到历史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相互联系、前后承接。比如,由于历史原因,市县长期积累形成了大量财政暂付款、政府债务等负担,严重影响了市县“三保”可用财力,必须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做好保障工作,不能也无法割裂开来。
(四)坚持法治思维。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宁夏坚持法治思维,切实强化制度约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办法,建立起了涵盖“三保”风险管控全流程的制度机制,努力做到“三保”监控机制在结构上成体系、程序上更严密、约束上更有效,同时强化政策执行,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真正通过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住风险。
(五)坚持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应对重大调整、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都离不开底线思维,在防范“三保”风险上,更是离不开底线思维,必须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领下,宁夏坚持关口前移、未雨绸缪、统筹谋划,努力开源节流,加大财力下沉,特别是以高风险县区为重点,加强倾斜支持力度,统筹处理好隐性债务化解、养老金兑付、库款流动性压力缓解等问题,有效促进了基层财政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