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详解2022国家账本 | “七大政策”汇发展合力
江西财经大学 李春根 赵阳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2022年发展的总基调。在宏观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将今年GDP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水平。现阶段,我国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经济环境越发复杂,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压力”问题依旧突出,需在“扩需求”“调供给”“稳预期”基础上,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准确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要求,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实现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激发市场活力,首先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方面政府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明确政府职能,尊重经济规律,维护市场公平,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增强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调互补、发挥合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预防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套效率,实现效用最大化,通过保市场主体,实现稳就业。另一方面政府要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用政府紧日子,换企业好日子,地方政府可进一步扩充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的适用范围,疏导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缓解市场主体资金压力,帮助企业减负纾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保居民就业,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内循环驱动双循环更加高效化运行,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预防金融风险“灰犀牛”,抑制房地产泡沫,强化房子的“居住属性”,淡化房产的“金融属性”,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结构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优化政策传导路径与效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三次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突破,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果,形成了近中远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布局。为进一步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新要求,需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科技发展新模式,科技研究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以人为导向,突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发展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发展动力;深化产学研结合,强化企业、高校、研究所协同合作,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全面发展,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拓展国际科技创新领域“朋友圈”,增进国际合作交流,加快实现弯道超车,建设国际人才中心和科技高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低水平、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趋向为高水平、精细型经济。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广度和厚度,充分用好“关键一招”,一方面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结合地区发展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带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释放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改革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善于推广地方改革的成功经验,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稳步防止资本野蛮生长、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合理区分资本类别,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引导资本走上正道、发挥积极作用,使资源调度愈加稳健和高效。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呈现“东强西弱、南快北慢”格局,为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综合考虑各地在资源禀赋、区域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针对地区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制定更加科学化、效能化和系统化方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杜绝“一刀切”和“大水漫灌”现象。同时需把握“全国一盘棋”,加快有效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产业链集群化,充分发挥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辐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升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国已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需完善健全返贫动态监测机制,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改进单一的农业经济,助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发力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如期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全国统筹配套措施和制度设计,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保基本民生,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七大政策”勾勒了当前经济重点,彼此之间协同联动,汇聚成一个有机发展合力整体,表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宏观稳健为坚实根基,以微观激发、改革开放为内生动力,以结构畅通、区域协调为优化方式,以科技落地为创新驱动,以社会政策为关键保障,合力助推经济稳步增长。贯彻落实“七大政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执行,健全监管体系,深化绩效考核;必须采取长短结合、轻重并举的政策战略布局,注重制度建设,着力完善政策体系。
责任编辑: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