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保障财政安全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几点建议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承担着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等制度保障功能。维护财政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尤其需要重视国家财政安全问题。
影响财政安全的几个方面
预算收支平衡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持续放缓,预算收支处于紧平衡状态。2018—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下降,均低于同期GDP增速。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93%,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与此同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则一直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2021年,虽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超收,但这主要与低基数下经济增幅大幅反弹和价格指数反弹等因素有关。随着基数效应的减弱,未来在减税降费和疫情不确定的影响下,财政收入将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而各领域资金需求加大,重点支出需要加强保障。因此,预计未来短期内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尚不能得到改变。
地方政府债务面临风险与挑战。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增长,地方偿债压力也在增大。截至2021年12月末,限额内法定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超过30.47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13.77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6.70万亿元。按照迄今限额内法定地方政府债务剩余平均年限7.8年、平均利率3.51%计算,由此产生的还本付息压力,对于地方财政而言,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增加财政压力。受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逐渐走低的影响,养老、医疗需求给财政的压力持续增大。一是人口老龄化使得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增加。二是劳动力占比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从而使得税源减少。三是社保负担加重,社保基金长期平衡压力有增无减。从地域来看,西部人口净流出的地区面临社保缴费人口基数不足、支出增大的问题,社保负担地区不均衡问题凸显。
政策建议
(一)把握减税降费实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近几年我国减税降费力度之大也是空前的,“十三五”以来的六年间,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2021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1万亿元,重点支持制造业升级、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发展,用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让利,有效支持市场主体纾困,激发活力。减税降费表面来看是收入在减少,但实质上换来了经济增长和后续财政收入的增加。应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使企业真正享受到红利。
(二)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节用裕民增强地方民生财力保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中央财政带头,继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地方财政也要从严从紧,节俭办一切事业。要以削减政府机关“非必要”支出为基础和前提,为减税降费腾挪必要空间。节用的关键在于削减非必要的项目支出,并且加强项目信息公开和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具体来说,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钱用到“刀刃”上。更为基础和长远的,则需要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融合,要明晰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职能,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应、不适合承担的职能中退出来。要更加注重精准,集中财力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地方民生财力的保障。
(三)积极发挥专项债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带动社会有效投资。要持续优化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做实做深做细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合理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有效投资。同时,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使用、偿还等全流程管理,加强对专项债券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高质量发债、用债和偿债。
(四)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将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当前要进一步防范化解风险,为未来财政政策的实施预留空间。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保障,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和改进地方财经秩序,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统筹考虑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财政可承受能力范围内发挥债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防范各种增加限额之外的非法定债务的“新对策”,坚决遏制增量,积极稳妥化解存量。
(作者单位: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