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详解2022国家账本 | 2022年财税政策透视
2022年财税政策透视
中国人民大学 崔军 刘冠宏
2022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等亮点纷呈。2021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这与党和国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并注重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紧密相关。在2022年的财税工作中,应深刻认识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及其派生的稳就业压力和地方财政收支矛盾问题依旧严峻,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围绕优化支出结构、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等深化改革。
2021年财税工作成果显著
2021年,我国经济在两个大局环境下实现恢复性增长,GDP升至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万亿元,回升态势明显,增长10.7%;财政赤字率为3.2%,降幅0.4%。“六稳”、“六保”工作开展状况良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2021年财税工作既创新性地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又稳健延续2020年开展的优化地方政府债务、减税降费等措施。
(一)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2021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作出了常态化部署,将这一非常态环境下的直达机制常态化,“上升为制度性安排”,成为宏观调控的关键工具,并持续改进优化工作机制。2021年财政直达资金总额从1.7万亿元提升至2.8万亿元,扩大资金覆盖范围,增进部门间沟通协作,完善监管机制。
(二)有序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2021年6月,财政部制定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旨在对专项债务的绩效进行监管,使专项债务与项目充分对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2021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做好债券资金拨付和支出管理,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统筹考虑各地实际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加强对资金投向等的审核和监管。党中央、国务院密切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部署有效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防控债务风险,政府总体杠杆率有所降低。在加强资金监管的同时,还要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使用专项债务需对重点领域有所侧重。
(三)减税降费和缓税缓费。2021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持续,加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新情况,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中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困难。为应对新挑战,在原先减税降费基础上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进一步扩大税费优惠,“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税费新政策主要体现在对部分企业的减税、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和税收缓缴。此外,政府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至15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延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并将比例提升至100%;加大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倾斜力度。
2022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财税政策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都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到财税政策中,“稳”应体现为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作为政策安排和资金支持的主要方向,守住民生底线。“进”应体现为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企业经营效益、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步提高。具体而言,现阶段面对挑战,财税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扭转需求收缩现状,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当前居民预期转弱,如果不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居民收入,居民需求持续走低,会进一步导致经济下行的负反馈循环。因此,应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范围,使资金能够“一竿子到底”直达基层,推动财力下沉,为教育和公共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求。二是鼓励多要素参与市场分配,促进居民通过资本、科技、管理等要素实现增收。同时注重公平与效率兼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需求造成负面影响。三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尤其加大对便民基础设施的关注,补足民生短板,并依靠投资拉动内需。
(二)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激发市场活力。财税政策应重点关注、支持缓解企业因供给冲击而产生的成本压力。要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要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就业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因增值税税制设计而形成的留抵退税制度。要做好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工作,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制造业,做到雪中送炭,持续涵养税源。要继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鼓励企业科技研发,减小科技等要素在供给方面的冲击影响。
(三)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综合改善预期。进一步推动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增加对就业补助资金的投入,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鼓励企业减少裁员。优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使劳动者的技能供给与市场对劳动者的技术需求更加契合。
(四)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缓解财政收支压力。针对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增加的问题,应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继续严控中央部门支出,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同时,应加强财政资源的统筹,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加强部门和单位各项收支管理,推进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衔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多措并举缓解财政收支压力。
(五)强化财政监督效用,多方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坚持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规模,建设节约型机关。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确保资金投入到关键领域。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对资金使用开展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对财政直达资金的全方位监控。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绩效对资金安排使用的约束力。
责任编辑:吕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