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推动全民健身 建设健康山东

作者: 山东省财政厅
来源:《中国财政》2021年第24期 2022/01/11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加强群众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部署要求,始终把全民健身事业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推进体育强省、健康山东建设。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山东省财政厅对财政支持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充分掌握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下一步政策措施建议。


财政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一)参与构建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配合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保障。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会同省体育局起草《山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在补齐体育设施短板、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大力促进体育消费等方面提出规划建议。二是强化政策支撑。立足财政职能,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会同省体育局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健全工作机制。作为14个成员单位之一,积极参与省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为全民健身工作出谋划策,努力支持构建政府引领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发展格局。

(二)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建设。一方面,做好体育设施建设保障。“十三五”以来,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累计投入5.02亿元,引导各地投入近30亿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等。目前,各市已全部建成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大部分县级建成“三个一”(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半数以上乡镇建成“两个一”(灯光篮球场、多功能运动场),9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成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另一方面,支持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十三五”以来,累计落实省级以上补助资金3.02亿元,全省体育部门所属公共体育场馆已全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元、丰富的健身场所。特别是在落实中央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将体育部门所属中小型场馆纳入支持范围,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三)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将支持举办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推动健康山东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近三年统筹省级彩票公益金2.16亿元,支持体育竞赛表演、创建品牌赛事,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活动赛事体系,显著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一是支持大型群体赛事。每年支持举办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省市县三级层层举办,年度参赛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省群众体育的龙头赛事。支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蓝黄经济区全民健身大联动等体育比赛,有力带动了群体活动、赛事的开展。二是注重培育品牌赛事。支持打造泰山国际登山节、潍坊国际风筝会、威海国际铁人三项赛、济南国际泉水冬泳节等品牌赛事活动,扩大山东省体育赛事影响力。三是创新青少年体育活动、赛事。每年支持举办足球、篮球等7个项目的全省大中小学体育联赛,积极推动校园足球工作,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等。

(四)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反哺群众体育发展。“十三五”以来,省财政统筹省级体育发展资金近1亿元,支持扩大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特别是2020年省财政安排资金500万元,支持开展体育惠民消费券发放试点,通过财政补贴、商家让利等方式,刺激扩大体育消费需求,直接引导和拉动体育消费6986万元;2021年继续安排资金800万元用于发放体育消费券,助推重振体育消费市场。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消费回补政策部署,省财政设立省级居民消费财政奖励资金,将体育消费有关指标列入奖励考核体系,激励引导各地加大促进体育消费力度。


下一步措施建议

目前,财政支持全民健身资金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增量刚需仍然存在。山东省体育场地的数量与广大群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县级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和社区、乡镇全民健身工程的覆盖率还偏低,需要继续加大建设投入。特别是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压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另一方面,存量更新压力加大。政府投资建设的全民健身设施随着使用年限增加,维修、更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形中增大了财政压力。山东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全民健身事业“增量”中的重复建设与“存量”中的资源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因此,特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财政保障机制。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必须不断完善以全民健身为基础、竞技体育为重点、产业发展为支撑的财政保障政策,统筹各方力量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加大投入、调整结构。建议统筹一般公共预算、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引导各地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逐步破除“重竞技轻群体”的思想观念,在抓好竞技体育的同时,把全民健身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支持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精品赛事培育、体育产业发展等。二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理清政府和市场边界,用足用好引导基金、政府债券、PPP等财政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投入发展格局。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的体育企业、产业等,按规定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激励其反哺社会,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助力。

(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将体育纳入文化领域基金支持范围,推动建立重大项目库。鼓励产业关联度高的体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联合重组,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培育若干领航型体育企业、体育类上市公司。加快推进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围绕运动项目全产业链稳链、强链、补链、延链。二是做优做精中小企业。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积极支持地方培育体育产业创新园区、孵化基地等。三是支持扩大体育消费。统筹省级体育发展资金,开展体育惠民消费季,逐步扩大体育惠民消费券发放范围和规模,撬动体育消费。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服务体育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试点发行体育信用卡、移动支付、公共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支持保险机构针对体育健身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

(三)着力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旅游、赛事等资源,深挖体育旅游的巨大潜能,满足群众健身、旅游、休闲等复合需求。加强品牌体育赛事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新高地。鼓励发展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体育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区、健身休闲产业带,培育户外露营、机动车越野、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二是推动体育、科技融合发展。集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创新资源,高标准打造省级体育产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鼓励企业设计研发智能化健身设备和器材,丰富完善智慧健身服务。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促进全民健身设施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方面提供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化健身服务。三是推动群体、竞技融合发展。支持发展职业和业余精品赛事,鼓励社会资本组建足球、篮球、排球等职业俱乐部,探索对在山东省注册参加全国顶级职业体育联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给予适当奖励扶持。定期开展标牌体育赛事、精品体育赛事、自主IP赛事等评选推广活动,对体育及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拉动作用明显的给予适当奖励扶持。积极支持各地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探索对落户省内举办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重大赛事,按项目类别、赛事等级、竞技水平、办赛支出、经济社会效益等给予奖励扶持。 

责任编辑  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