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曹志朋:携手同行,我的新战友!
《中国财政》是我成为一名财政人后接触的第一本财经读物。作为一名军转干部,从最初对财政工作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在财政监管事业中深耕细作,《中国财政》陪伴我一路学习、一路成长,始终是我的案头必读。
如何尽快熟悉财政工作,如何胜任转换身份后的新岗位?这是我刚刚进入财政系统时每天都在琢磨的问题。所谓“隔行如隔山”,作为一名工学本科生和军事学研究生,在35岁转到经济学新领域,短暂的迷茫后,不服输的劲头儿让我坚定,以勤为径,要依靠学习走好这条“未选择之路”。
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财政》成了我的新战友。每当遇到工作中财政方针政策需要精确解读,《中国财政》就是传播财政政策的权威平台,总能够为我提供最权威的指引;每当碰到学术中的热点难点想要刨根问底,《中国财政》就是财政知识的理论平台,总能够为我找到最需要的答案;每当找寻实践中的经验做法急需借鉴学习,《中国财政》就是基层成果的展示平台,总能够为我提供最合适的案例。从“政策导航”到“地方实践”,从“理论探讨”到“调研报告”,从“厅局长论坛”到“建言献策”,还有紧扣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和重点问题的专题报道,精雕细琢,百炼千锤,都浓缩在这短短的88页里,字里行间凝聚着编辑们的智慧和汗水,践行着“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为地方财政工作服务,为广大财政工作者服务”的根本宗旨。
这里是财政政策传播的宣传栏
《中国财政》作为财政部主办的主流刊物,始终以政策传播为己任,发挥着“财政宣传核心阵地”的职能作用。从主要内容上,囊括了事关财政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导讲话、重大会议精神以及重要政策解读,可以说凡是需要我们财政人“划重点”的内容,在这里都能够找到;从时间上,半月刊的发行频次能够及时将这些内容传播到读者手中,虽然不及电子稿快捷,但凭借案头参阅的便利性、可读性,仍然是我查阅资料的首选,经常在我需要精准引用某些重要论述时,为我提供帮助。记得到监管局工作第一年,我协助组织召开15个县区财政局长参加的调研座谈会,并负责起草辽宁省县级财力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当时前前后后参阅了几十本《中国财政》,才将自己对基层“三保”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政策层次,最终调研报告获得了财政部“三优”论文评选的二等奖。
这里是财政实践交流的集散地
《中国财政》是为全国财政人服务的刊物,每一期内容里最多的是财政工作的实践和思考,这其中既有“厅局长论坛”这样介绍省级财政部门成果的专栏,也有“地方实践”“县乡财政”这种关注地方财政部门和基层县区经验的板块,还有“调研报告”“建言献策”等展现财政人为国理财决心和能力、抒发财政人家国情怀的交流园地,深受广大读者的追崇和喜爱。我在财政部国合司挂职锻炼期间,受到《中国财政》的启发,将多双边贷赠款服务绿色发展等两篇调研报告投稿,都被杂志社采用并刊发在“调研报告”栏目中,为宣介财政部多双边贷赠款工作尽了一份力。在财政监管工作中,我将属地中央预算单位预、决算审核工作中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刊发在“绩效管理”栏目中,能将自己对预算监管工作的思考与更多同行交流分享,在这里要衷心感谢《中国财政》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这里是财政理论研讨的演播室
《中国财政》是财政人的知识高地,经常会有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撰文,在理论层面对当前宏观政策进行解读,在提升我这种财政“小白”的业务理论和政策水平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不断激励我们更好地为财政事业服务。与《中国财政》结缘的四五年里,时刻能够感受到财政事业人才济济、名家辈出,那些在“卷首”“特约评论”以及各类专题栏目中撰文的专家学者,总是在抱朴守拙中让人高山仰止,在长坡厚雪中催人奋进。也正是有了与《中国财政》的种种机缘,我鼓起勇气以考促学,在学习的阶梯上奋力迈进一步,成为一名财政专业的在读博士,继续在业务、政策和理论的“纠缠”中演进并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从事财政监管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理解财政政策的水平,不断增强自己献身财政事业的初心和使命。
在《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之际,借此机会衷心祝愿《中国财政》携手共叙话经典,薪火相传谱新章!期待《中国财政》坚守财政阵地,传播财政声音,汇聚财政英才,凝聚财政力量,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成为中国特色财政事业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