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共同富裕 “浙”里起步 | 吕丙:绍兴财政努力做好均衡发展三篇文章 争树共同富裕标杆
区域协调发展是浙江省绍兴市推动共同富裕的明显优势,也是巨大潜力所在。2021年,越城、柯桥、上虞三区全部上榜全国百强区,诸暨市入选GDP千亿县“俱乐部”,嵊州市、新昌县加快打造义甬舟中部战略枢纽,全市地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绍兴财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牢牢把握绍兴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将缩小地区差距,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助力打造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发展新模式,以财政的先行探索为绍兴率先走出以人为本、全面进步的共同富裕之路注入强劲动力、提供坚实保障。
▲绍兴城区新貌
做好市域统筹保障的文章,筑牢共同富裕的均衡底盘
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绍兴财政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融杭联甬接沪、全省“四大建设”和新时代“山海经”等战略机遇,统筹全市域资金资产资源,迭代升级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落实“共建共享”机制,增强重大战略重点项目财力保障,推动形成全市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统筹保障现代产业体系。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智造强市”新路径,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等,创新引领、链式集聚态势愈加凸显。比如,发挥产业基金撬动优势,推动全市设立总规模194亿元的产业基金,合作子基金达到55支,投资项目294个,项目总投资额1085.2亿元,引导1223.8亿元社会资本投向数字经济、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助推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巩固共同富裕均衡发展的产业底盘。
(二)统筹保障重大交通设施。以推进杭绍甬、全市域、大市区一体协同发展为导向,加快构建集铁路、轨道交通、高速路、快速路、地面道路为一体的多维立体交通网络,有效提升绍兴城市能级,有效促进三区相向融合,柯诸、虞嵊、嵊新联动发展。比如,市级统筹保障总投资2110亿元的杭绍甬高速、杭绍台高速、城市轨道交通、柯诸高速、智慧快速路等重大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助力打造“市域30分钟、杭甬30分钟、上海60分钟”交通圈,进一步改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
(三)统筹保障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扶持方向,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比如,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研究院,保障浙江大学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等研究院建设,助推绍芯集成电路、鉴湖现代纺织、曹娥江新材料等高能级实验室建设,推动实施绍兴科创大走廊十大标志性工程,有力地推进创新服务综合体、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杭绍台高铁
做好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文章,提升共同富裕的均衡指数
缩小地区差距,目标是全面提升不同区域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绍兴市基本公服务均等化实现度为99.2%,居全省第一。绍兴财政坚持以数字赋能、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促使优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
(一)聚焦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金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基础教育优质普惠均衡发展,助力实现6个区、县(市)全部达到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标准的目标。比如,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全市7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着力提升农村二级以上幼儿园比例。保障“空调进教室”“明眸亮睛”“智安校园”等实事工程。支持民办教育发展,2020—2021年,全市累计拨付3.8亿元财政资金,补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生均经费。积极引进优秀教师资源,健全完善义务教育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联动调整机制。
(二)聚焦医疗卫生充分供给。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健全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财政投入政策。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均衡布局、精准下沉、互动融合。比如,助推中科大附属肿瘤医院绍兴院区、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镜湖医院、市妇保院、市中医院等11家综合性医院建设。推进医保支付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实施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打造综合医改先行区。
(三)聚焦社会保障公平覆盖。推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提升机制,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比如,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改革工作,率先在省内试编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地方负担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市、区之间责任分担机制和资金筹措方案。有序推进医保基金市级统筹,制定出台《绍兴市级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事前收支计划、事中执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基金预算管理新机制。
(四)聚焦公共文化全民共享。把文化投入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支持绍兴美术馆、绍兴博物馆、运河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比如,2020年全市财政共安排6547万元用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打造“十五分钟阅读圈”、线上图书资源库和多维度阅读品牌。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推动、社区共建等模式,建成馆外流通站92家。搭建形成“中心馆+成员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一体化服务网络体系。首创“近邻书屋”模式,打造以家庭为基点、以社区为半径,近距离服务邻里的全新阅读服务形式。
(五)聚焦未来社区全域推行。绍兴市创新探索“古城大脑+未来社区”,在全省率先创建唯一的全域类古城未来社区。绍兴财政以未来社区理念引领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推动全方位塑造城乡居民现代化生活基本图景。比如,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全市统筹保障总投资11.7亿元的10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加装电梯300台,惠及2.9万户。推进乡村新社区建设,2018—2021年,全市筹措“五星3A”专项资金9.8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创建“五星达标村”1404个、“3A示范村”151个,首批乡村振兴先行村13个。
▲上虞区百官街道路东村美丽村貌
做好财富合理分配的文章,优化共同富裕的均衡格局
缩小地区差距,落脚点是以人为核心的协调融合发展。绍兴财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强化保障与正向激励并举,加大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度,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激发劳动者内生动力,促进区域发展结构更加均衡、全面优化。
(一) 致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落实稳岗减负、支持灵活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推动形成统筹城乡区域、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比如,以入选全国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试点城市为契机,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全省首个新就业形态职业培训政策,形成市场培训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美团平台2500名配送员开展线上线下双线培训,发放财政补贴100万元。统筹用好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2021年市级安排9685万元财政资金保障稳岗就业相关工作。
(二) 致力优化收入结构。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全力补齐居民收入短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促进低收入群体加快增收,推动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机制见效落地,确保共同富裕“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比如,对带动能力强、增收成效明显的村级集体经济“基金”“飞地”等抱团发展项目采取竞争性分配方式给予奖补。深入推进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每年为每个市级部门安排1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帮扶结对村实施增收项目。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息政策工具,开发“强村贷”等金融产品,对薄弱村最高100万元的贷款额度给予3%财政贴息补助。
(三)致力深化要素改革。推动实施以全国宅基地改革整市试点为重点的乡村集成改革,着力构建公平、多元、开放的宅基地资格权保障体系,积极打造城乡一体的住房产权体系,全市域深化“闲置农房激活”。比如,协同建立“1+4+2”全市农村宅基地数字化管理(交易)系统,实现农村“人、地、房”信息一体化。建立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和补偿机制,联合推出“农宅贷”“驿宿贷”等金融产品,发放专项激活贷款1.5亿元。出台闲置农房激活财政奖补政策,累计对40个示范村奖励8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85亿元,激活闲置农房382.1万平方米,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分别增收2.89亿元和5.25亿元。
配图由浙江省绍兴市财政局提供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