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共同富裕 “浙”里起步 | 陈宣安:温州财政拓宽收入渠道、缩小收入差距 在共同富裕中积极作为

作者: 浙江省温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宣安
来源:《中国财政》2021年第21期 2021/11/11


图片

▲瑞安曹村田园综合体。

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浙江省温州市财政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财政在推进共同富裕大场景中的引领、保障、撬动作用,聚焦“扩中”“提低”关键路径和重要改革,持续优化分配结构、强化要素供给、拓宽增收渠道、筑牢兜底防线,加快构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以探路者姿态为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注入持久活力、提供财政支撑。


聚焦收入分配制度完善

以“共享”促进“共富”


温州财政着力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财税调节收入分配政策体系,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兜牢底线,推动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

做大蛋糕巩固共富基础。创新制定“结构生财”制度改革方案,从温州实际出发,优化收入结构、完善财源体系,助力财政收入实现高质量增长。202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分别为962.5亿元、602.0亿元和510.1亿元,为2015年的1.4倍、1.5倍和1.5倍,年均增幅分别为7.3%、8.4%和7.9%。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25元,比上年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增长2.8%。

分好蛋糕共享财富结果。在收支紧平衡的新常态下,积极探索完善分配再分配机制,优化政府、企业、居民分配格局,持续缩小城乡财政支出差距,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推动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山区、薄弱领域倾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享财富成果。如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逐步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将乡村振兴作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重要事项予以精准保障。2018—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三农”累计投入926.4亿元,其中,2018年投入275.4亿元,2019年投入316.9亿元,2020年投入334.1亿元,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优化供给兜牢共富底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基础上,聚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保障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民生支出342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75%,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支出不断增长。如将低保标准与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2021年财政年投入增加6800万元支持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上调至每人每月886元,惠及山区五县低保对象8万人,切实筑牢民生安全网,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有效提升。


图片

▲文成天顶湖迦南美地。


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创业”带动“创富


温州民营经济占比高达“99999”(民营企业数量占温州企业的99.5%,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超过90%,工业增加值占到91.5%,从业人员占到92.9%,税收收入占到90%),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是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全社会掀起创业创新的热潮。

制度创新构建共富格局。从2018年开始,将全市856个(市本级178个)产业奖补政策清理整合为78个政策(市本级形成工业、服务业、农业、开放型经济、人才五大政策),并颗粒化为3340个惠企项目、161个惠才项目、182个利民项目,明确了惠企利民政策的“四梁八柱”和事项清单。今年以来,结合《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进一步健全共同富裕政策体系,不断提升财政政策的精准性、时效性、预见性。财政部门强化与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及时足额安排预算、创新资金直达快兑等方式,第一时间直达基层、惠企利民,2020年兑现各类政策资金222.5亿元,新增各类减税降费246.8亿元。

财金协同激发创富动能。连续三年以浙江省第一的佳绩获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国家级试点,创新推出温州“财政金改12条”配套政策,率先突破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瓶颈。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84.36亿元,比上年末新增588.57亿元,同比增长24.77%,增量和增幅均创历年新高,平均贷款利率从试点之初的6.44%降至5.24%,下降1.2个百分点。通过财政金融协同推出的系列组合拳,解决了一大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打造了财政金融资源支小助微的“温州样本”。

优化服务凝聚共富合力。积极响应省委、市委“三服务”活动号召,结合财政实际,创新服务载体、延伸服务触角,推出财政“五好服务”活动,引领全市财政系统服务好大局、服务好部门、服务好基层、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群众。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服务6346次,解决困难问题9651个,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力助推温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得到了企业、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点赞”。如创新打造“会计税务专家服务团”,深化“四诊”服务措施,构建“线下+线上”联动机制,倾力解决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累计服务企业超2万余户次,受到广大企业家和财会人员高度赞许。


聚焦低收入群体增收
以“先富”带动“后富


图片

▲鹿城樟里3A景区村。


在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中,始终坚持为民理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创新财政支小扶弱的制度供给,走出一条先富带后富、全民共享共富之路。

以机制创新优化共富路径。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深入研究影响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撬动作用,努力盘活村集体和村民自有资金、资源、劳动力等闲置要素,系统构建富民、强村、兴业的财政支持保障体系。如创新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向村集体经济投入财政资金并形成资产,折股量化项目所得收益按照3:7的比例分别量化给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实现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农户双增收,为温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293个折股量化项目,投入各级财政资金6.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5.1亿元,惠及低收入农户4万余人,户均年收入增加1700元左右,该项工作成功入选首届“温州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以产业发展夯实共富基石。聚焦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以特色高新低碳产业为主攻点、以财政资金专项激励为支撑点,突出“强能力、重帮扶、兴产业、促增收”目标导向,不断拓展乡村产业项目投融资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筹集资金,全过程、全周期闭环管理,加快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农村发展新局面。如探索创新“共富基金”扶持机制,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开辟基金筹资新渠道,以财政资金倍数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市县协同联动的“共富基金”,重点聚焦“两山”通道转化、绿色业态培育、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采用直接投资、定向基金等投资模式,培植更多引领性、带动性、标杆性现代农业农村项目,从而实现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农户增收的渐进式跃升。

以数字赋能推动共富提速。聚焦群众所急所忧、所需所盼,紧紧围绕“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惠企利民作用”这一目标,充分运用数字化思维、认知、技术,对财政惠企利民补助的政策体系、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确保财政资金快速、精准、高效兑现直达。如抢抓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契机,创新打造惠企利民“一键达”多跨场景应用,依托省、市大数据共享平台,打通264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孤岛,归集18.8亿条大数据,将符合条件的对象与惠企利民政策进行精准匹配,提前开展“模拟审批”,并分类设置三色风险预警模块,实现补助资金高效落地、快速直达,推动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多个烟囱”到“一个界面”、“面上核查”到“靶向监管”转变。截至10月底,惠及企业(人才)27.38万次、补助资金达122.42亿元。


配图由浙江省温州市财政局提供

责任编辑:刘慧娴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