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于正军:一封回信让我受益匪浅
2021年金秋时节,《中国财政》迎来创刊65周年,真是可喜可贺。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财政杂志社原副总编刘凤桐老师。他的一封回信,27年来一直温暖和激励着我,是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感谢《中国财政》一路相伴,感谢刘凤桐老师!
1984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财政局。1987年3月,市区两级财政部门推荐我为《山东财会》通讯员;在潍坊市财政学会1990年年会上,我当选为潍坊市中青年财政理论研究会第一届干事会干事。从此,我便与写作结缘,时常把日常工作中的所思所感以及在企业、在农村、在大街小巷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文投向各个报刊编辑部。但由于自己水平所限,绝大部分投稿都泥牛入海不见回音,这一度使我对业余创作失去了信心。恰在这时,一封刘凤桐老师的回信,让深陷迷茫的我重拾了创作的信心,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记得那是1994年4月28日,我手捧这封北京的来信,如获至宝,端详了好久才小心翼翼地开启了信件。信中写道,“《财政》杂志是专业杂志,虽辟有《艺苑》栏目,但主要刊登反映财政工作和干部精神风貌的文学、文艺作品。你的《女会计员》还较贴近,拟刊发一下。”“财政工作是一个广阔的战线,无论就其工作内容来说,还是就广大干部的业绩和精神来说,入诗入画的东西都很丰富。”“谁能有志走笔于这块广袤的原野,定会有欣慰的收获。诗文相通,愿你能为财政人写出好的诗歌、散文及其他文学作品。”字里行间,蕴含着刘老师对我这个素昧平生的基层财政工作者的热情鼓励。
在收到刘老师的回信后不久,《女会计员》在《财政》1994年第6期第59页刊登了。当时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更意外的是,《女会计员》刊发后在全国财税系统引起了较大反响,我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也因此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后我时常细细品读刘老师的那封回信,并逐渐揣摩出几点写作感想:要视野开阔,切忌自我封闭;要注意观察,切忌浮光掠影;要有真情实感,切忌枯燥乏味;要标新立异,切忌拾人牙慧;要耐住寂寞,切忌心浮气躁。此外,投稿时要知己知彼,切忌盲目乱投。受益于刘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我很快掌握了写作的门道,把对财政事业的热爱倾注笔端,创作了很多讴歌财政战线新人新事新风貌的作品,相继在《中国财经报》《预算管理与会计》《农村财政与财务》《财政监督》等报刊发表诗文190多篇(首)。
一封回信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喜悦,不断前行。值此中国财政杂志社建社40周年、《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之际,我要真诚地道一声:“刘凤桐老师,谢谢您!”
责任编辑: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