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谭文:感谢•感激•感恩
结缘《中国财政》,已有近20年。20年来,《中国财政》一路伴我成长、进步。她用最新的财政理论和生动的财政实践,精准的政策解读和通俗的文字语言,为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使我从一个懵懂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财政干部。我与《中国财政》之间的点滴故事,就像一杯甘醇的美酒,历久弥香。
《中国财政》改变我的人生航向
十多年前,我在上海财经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求学在上海魔都这个商业氛围浓厚、市场化程度颇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加上自己有过企业的工作经历,再目睹那些年一毕业,甚至尚未毕业即被各大证券公司高薪抢走的金融学专业师兄师姐的光明前景,自己也很是飘飘然,颇有金融之外无专业的狂妄,还时不时表现出比同宿舍财政学专业的老兄更加优越的心态。不过这种优越感却被父亲的一通电话改变。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用宿舍的座机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电话,一接通,父亲便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用比平时大数倍的爽朗声音,欣喜地告诉我,村委会这几天正在挨家挨户统计情况,说是马上要取消农业税了,而且乡政府的领导还透露出好消息,说今后国家可能专门安排资金,加大对农民种粮、医保、养老等方面的补助力度,咱农民今后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了。最后,父亲非常急切地向我这个财经大学的研究生求证,希望我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当时的我成天痴心于证券市场股票的涨跌分析,整天盘算着毕业后如何进入一家好的券商,哪知道父亲所问的家事国事天下事。随便敷衍了几句,就放下了电话。正要转身离开时,不经意间瞥见电话机旁摆着的一本《中国财政》,应该是我那位财政学专业舍友的学习读本吧,想起父亲刚才的求证,便翻了一下。杂志上正巧有一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专题文章,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一遍,了解到国家真的对取消农业税作了部署,父亲问倒我的难题迎刃而解,我立马用比父亲更加洪亮的声音给父亲回了电话。一个偶然、一本杂志,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基层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大事连在了一起,也为我这个财经大学的研究生挽回了颜面。那天晚上,我主动向舍友求教了不少财政学专业知识和国家财政政策情况,舍友一边对我一反常态的“谦逊”满脸惊讶,一边一一解答了我的问题。末了,他特意叮嘱我,要了解国家最新的财政政策和基层财政实践,当时图书馆里最好的杂志就是《中国财政》。
就这样,我与《中国财政》结缘,并由此成为她的忠实读者。求学期间,《中国财政》春风化雨,用她那博大的公共财政思想、天下为公的民生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打动了我。后来在选择“金融”抑或“财政”的就业交锋中,我的思想天平悄悄发生了倾斜。转眼到了毕业季,我怀揣着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文凭,放弃了坐在上海外滩金融大厦里拿着高薪的梦想,坐上远行的火车,选择到彩云之南边疆民族地区财政部门践行为民理财的宗旨,到如今已是十几个春秋。感谢《中国财政》,让我选择了天下为公、理财为民的最美财政事业。
《中国财政》帮我开阔工作视野
在云南省财政厅工作的十多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文稿撰写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既需要付出体力,更需要智力支撑。特别是在撰写一年一度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分管省领导和厅领导的讲话稿时,最害怕领导说的话就是“这样的稿子,一点新意都没有呀”。如何让各类稿件常写常新,既搭天线、又接地气,是我必须千方百计想办法破解的难题。在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我想到了结识多年的老朋友《中国财政》,记得其中有“厅局长论坛”“地方实践”等针对性强、侧重于经验交流的栏目,这些栏目刊发的很多创新经验与做法,完全可以学习借鉴。从此,在每次撰写重要材料之前,我都要围绕主题,一期不落,找来至少两年的《中国财政》,先把涉及相关主题的杂志选出来,然后再针对里面的重点文章,逐字逐句精读,认真消化吸纳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经过这样的反复研究学习,文稿的创新创意有了质的提升,也更好地发挥了“以文辅政”的重要作用。记得有一年,新上任的省政府主要领导要来财政厅进行首次调研,时间紧、任务重,我在短短几天里读完了上百本《中国财政》,汲取了其中的精华撰写成文,后来汇报文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领导充分肯定。
那些年,很多资深的其他省份的财政厅厅长,尽管未见其人,但是通过《中国财政》,我对他们的理财思路与风格了然于胸,他们的文章每篇必读,而且是细读、精读。现在想来,自己的文稿写作能有进步、理财思想能有提升,要归结于财政前辈和财政同仁毫无保留的经验传播,更得益于《中国财政》这个核心宣传阵地,为全国财政系统搭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交流平台。后来,当我逐渐转向管理工作时,每当遇到重要事项,都要发动处内同志深入学习研读《中国财政》,让他们尽可能从杂志中寻找到兄弟省市破解类似难题的经验做法。感激《中国财政》,伴我度过了艰难的文稿写作岁月,让我不断提升,成为更好的自己。
《中国财政》助我实现角色转换
《中国财政》一路伴我前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识和思想的伟力,使我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不但学会了如何学习借鉴他山之石,而且学会了如何发现和捕捉云南财政自身发展的闪光点,并开始向《中国财政》投稿,实现了由读者向作者的转变。十多年来,从自己单独写稿到组织处内同事们投稿,从豆腐块小文章的发表到成组专题大文章的刊发,云南财政的许多工作亮点和经验也逐步走向了全国。2020年,《中国财政》刊登了一组由处内同事们组稿的介绍云南财税改革成效的专题文章,引起了良好反响。同时,我也有幸被聘为《中国财政》的特约撰稿人。特别是被组织安排负责《云南财政》编撰工作期间,我努力尝试将《中国财政》的办刊经验借鉴到《云南财政》,使得《云南财政》的办刊质量稳步提升。感恩《中国财政》,让我从读者变成作者,进而成为编者;感恩《中国财政》源源不断地把云南财政工作的创新经验和做法传播到全国各地,为云南财税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回首与《中国财政》的点滴故事,我不禁感慨万千。站在新的发展阶段,祝愿《中国财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唱响财政宣传核心阵地的主旋律,谱写好编者与读者、作者之间的友谊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慧娴 梁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