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推进市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研究
2019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推动吉林省各市县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市县预算绩效管理是“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受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影响,市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尖锐,充分运用绩效手段,深化预算绩效改革,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体系,通过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进一步优化市县财政资源配置,真正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正当其时,刻不容缓。
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市县预算部门普遍对绩效理念认识不到位,对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讲绩效、重绩效、比绩效、用绩效”的氛围,只在乎“花钱是否合规合法”,却忽视了“花钱是否值得”,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缓慢。即使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尚未将绩效管理理念内化于心,并未完全按照绩效管理要求开展工作。部门内部不认为预算绩效管理是本部门的主责工作,存在“消极”“怕麻烦”等畏难情绪,形式上配合财政部门推进工作,但不是那么用心用力。各市县只凭财政部门“单打独斗”,艰难推进。
(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限于人员力量,部分市县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基本上是转发上级文件,没有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市县的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制度,操作性不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支撑性不足。一部分市县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原有办法已不适应新的管理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部分市县缺少对预算绩效管理具有刚性约束的管理制度,致使一些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形式”大于“实效”,绩效和预算衔接不紧密,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两张皮”。
(三)预算绩效管理机构有待进一步加强。吉林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只有20个市县成立了专职机构,其余市县的绩效管理职能都挂靠在其他业务科室或事业单位,大部分工作人员均为兼职或外单位借调人员。由于近年来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业务科室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面对新的改革任务,难有精力去钻研推进。专职人员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制约着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预算绩效管理专业化有待进一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首先,作为财政部门从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既要熟悉国家宏观政策和财政专业知识,又要精通预算管理,还要擅长信息处理。从市县财政来看,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其次,预算部门负责绩效的工作人员不但要熟悉财政政策、财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部门和单位职能、政府战略规划、行业标准、项目管理等,这些都是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条件。从市县部门来看,预算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还远未达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再次,从全省情况看,具有预算绩效管理经验的第三方机构屈指可数,对于市县来讲更是凤毛麟角。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绩效管理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五)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有待进一步强化。目前,虽然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在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等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但评价结果尚未进行实质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形成以后,仍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层面,尚未真正与完善政策、规范预算管理有效衔接起来,绩效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推进绩效信息公开、绩效问责等方面进展缓慢。
加快推进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路径
(一)注重宣传培训,强化绩效理念。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市县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等渠道,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目的、意义,加强舆论引导,让社会各界了解、支持预算绩效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部门应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进一步增强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形成“重绩效、比绩效”的工作格局。二是做好培训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组织人员去预算绩效管理先进地区学习,带着问题去调研,学习先进地区预算绩效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要邀请有丰富经验的绩效管理专家、第三方进行现场指导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进市县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夯实工作基础,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推动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市县政府要加强本地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专职机构,完善机构职能,充实工作人员,把品德好、素质高、能力强、善研究、敢创新的人员充实到绩效管理队伍中来,组织指导各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各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责任意识,要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规定要求,制定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理顺内部工作流程,配备专人专班,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各项工作。人大、纪委监委、审计等要发挥监督作用,整体协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积极引入第三方和专家,有序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制定工作规划,循序稳步推进。市县要以2022年底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目标,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规划。工作规划要稳扎稳打、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以一般公共预算中项目支出全过程绩效管理为重点,扎实推进绩效目标管理和实施绩效评价。同时,注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奖优罚劣。适时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和事中监控,在做好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开展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评价,并将绩效管理范围逐步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拓展。
(四)建立管理体系,夯实管理基础。一是深化制度建设。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将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范围、程序、要求、工作流程、职责分工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随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程不断调整完善,形成规范、具体、详实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健全预算绩效标准体系。市县要着手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并尽快构建覆盖主要行业领域的个性指标和标准体系。三是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结合预算绩效管理要求,按照与预算管理一体化融合的思路,抓紧建立贯通省市县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全省各市县,实现绩效管理信息和预算管理信息互通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依托信息系统开展全过程绩效管理,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强化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以评价结果应用为落脚点,加快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和整改要求书面反馈被评价部门,并督促其限期落实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安排预算或调整预算。选择部分社会公众关注度较高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项目的评价结果上报市县政府和人大,为政府决策和人大监督提供重要依据。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回应社会关切。将评价结果与政策调整和预算安排挂钩,绩效好的优先安排,绩效差的调减预算或不予安排,切实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财政支出。将评价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评价结果应用层级。财政资金使用严重低效、无效,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人,要按照相关规定追责问责。要加强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优化考核指标,通报考核结果,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吉林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