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筑起新时期财政人才高地 更好服务湖南财政改革发展

作者: 湖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石建辉
来源:《中国财政》2021年第18期 2021/10/08

近年来,湖南省财政厅党组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壮根基、筑堡垒、强队伍,为湖南财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十四五”时期,湖南财政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实的举措,筑起新时期财政人才高地,以人才支撑战略、以人才引领发展、以人才驱动改革,更好地服务“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和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坚持政治统领 锤炼政治“三力”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一手抓党建引领、补钙强骨,一手抓机制保障、夯基垒台,全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财政干部队伍。

思想浸润,涵养三力。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结晶、精神谱系、优良传统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财政干部胸系“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明辨是非曲直、崇尚实学实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系统谋划,纲举目张。按照财政部相关要求,探索形成“十四五”时期湖南省财政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引进来和用起来同步推进、坚持人才集聚和结构优化统筹兼顾、坚持人才工作与干部工作相互促进、坚持激发内生动力与加强组织培养紧密结合,确保人才队伍理想信念更坚定、结构层次更合理、综合素质更过硬、资源管理更优化。

强化保障,统筹推进。成立湖南省财政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厅党组统一领导、人教处牵头抓总、相关处室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在全省财政系统营造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凝聚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强大合力,在推进“三高四新”财源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优化组织生态 激发干部活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道,惟存公心”。坚持把标准亮出来、导向树起来、规矩立起来,以海晏河清、春和景明的组织生态,开创“万马竞相奔腾、活力接续迸发、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近距离考察,精确识别码。去年9月,对全厅36个处室单位开展近距离考察专题调研,访谈348人次,做到见人见事、察表析里、鲜活画像、精准识别,得到干部职工高度认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平时考核工作,打造“政治健康”指标大数据,将“工作圈”和“生活圈”纳入考察范围,用“广角镜”全面了解;建立“德能勤绩廉”立体档案,设置干事台账、延伸一线探头、用好廉政清单,用“多棱镜”多维考察;完善近距离考察方式,提升访谈的深度和精度,用“显微镜”深入识别。把组织的“慧眼”和群众的“亮眼”结合起来,将“伯乐相马”和“马场赛马”结合起来,为财政事业选贤任能提供重要参考。

用好指挥棒,注入催化剂。树立“注重实绩、激励担当、促进发展”的用人导向,健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正向激励,提高刚性约束,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对近距离考察中认可度高、急难险重工作中实绩突出、交流锻炼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干部,在提拔任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表彰奖励中重点考虑。近两年提拔40岁左右的青年骨干二十多名,鼓励干部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突发事件、斗争一线豁得出、冲得上、敢扛事、能成事,让“吃苦者更吃香、优秀者更优先、能干者能上、有为者更有位”,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划出同心圆,不碰高压线。抓实抓好纪律教育、德政教育、家风教育,以案为鉴、以案示警、响鼓重锤,不断增强理性认同、情感共鸣、行为内化。全面规范权力运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监管制度体系,排查风险点,找准警戒线,严格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将文化柔性管理和制度刚性约束结合,建立合理容错、允许试错、及时纠错机制,界定责任范围,厘清权责归属,把好问责尺度,做到宽不失法、严不失德。


拓宽培育渠道 提升梯队战力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结合财政事业发展和人才特点,架梯子、搭台子、压担子,完善财政干部培养、锻炼、使用全过程体制机制,形成干部成长和事业发展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在精耕细作中育苗。把握财政干部成长规律,在破解供与需、知与行、学与用的矛盾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远程化、定制化、智能化培训,因时因地因人精准施教,研学讲学启学多措并举,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培训资源、改革经验延伸为培训课堂、信息技术拓展为培训手段,让培训“养眼”“入脑”更“走心”。编撰涵盖知识、能力、作风、精神四个维度的财政干部修炼手册,健全青年干部导师传帮带制度,以考促学、以评助学、以用导学,推动教育培训从外“赋能”、自发学习由内“拓能”。搭建财政“云上充电站”,组织学习借鉴观摩活动,打造“取长补短”交流平台,开展“优秀工作者”“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做到学有榜样、干有标杆。

在风雨历练中墩苗。优化财政干部成长路径,畅通多方面交流锻炼渠道。有计划、分梯队地选派干部到财政部、国际经济组织跟班学习,开展援藏援疆、驻村(企)帮扶,参与疫情防控、抗洪救灾、乡村振兴等,帮助干部丰富经历、拓宽视野、激发潜能,全面提高调查研究、改革攻坚、应急处突、群众工作及抓落实能力。特别是让年轻干部多“培土墩苗”,到艰苦复杂环境中“百炼成钢”,到矛盾冲突一线“玉汝于成”,到改革发展前沿“激流勇进”。坚持从严管理,不预设晋升路线,防止基层锻炼蜻蜓点水,切实促进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

在干事创业中壮苗。统筹财政改革发展长远目标和当前任务,聚焦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任务,坚持把落实财政中心工作与干部配备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成立债务风险防控、新财源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等多个工作专班,将推进湖南高质量发展作为财政干部的“练兵场”,将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提升本领、转化作风作为锤炼干部的“度量尺”,将顺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增民利作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不断提升财政干部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理财有效的“硬核”能力。


盘活集聚资源 形成人才合力

“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战略资源,人才工作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工程。立足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这个根本原则,依托“一库两池一室”这个宽广舞台,厚培“近悦远来、荟萃群英”的沃土,多渠道、多方式、多领域发现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为财政改革与发展蓄积“源头活水”。

慧眼识才,建立财政人才库。积极向财政部举荐优秀人才,去年以来已成功推荐29人次进入宏观研究、预算管理等各类人才库管理。接下来,将结合财政系统人才特点,以高素质专业化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对全省财政系统人才的统筹管理,建立涵盖宏观研究、预算、国库、资产、税政、金融、债务、会计、法律、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省级人才库,分类制定建库方案,明确入库标准,定期选拔入库,充分发挥人才“蓄水池”“后备军”作用。

广揽博用,打造专家人才池和复合人才池。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打开视野柔性引才,靶向引育“高精尖缺”,“五湖四海”不拘一格,畅通政企、政社渠道,通过组织推荐、专业背景面谈、考察考核,选拔一批精通业务的专家型人才;通过组织推荐、近距离考察、综合考核研判,掌握一批较高政治素养和较强业务能力、熟悉财政宏观管理和了解基层情况、具有较强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分盘活人才资源、做实人才梯队,确保人才使用上有梯次、选择上有空间。

汇聚英才,组建专家工作室。围绕中央和省重大决策部署及财政中心工作,整合财政系统内外力量,探索组建财政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专家工作室,先期成立财政政策研究、财税改革研究、财政金融协同研究三个专家团队,实行“四跨一融合”(即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跨处室单位,前瞻研究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参照外省经验,建立公开选拔、跟踪培养、激励担当“三项制度”,实行提拔晋升、考核优秀、培训推荐、人才入库“四个优先”,创新清单管理、集中攻坚、动态评估“三个机制”,推进理论人才加强实践淬炼、业务人才提高理论修养,充分发挥专家工作室“作战室”和“孵化器”的双重功能,更好地服务湖南财政改革发展。

责任编辑  刘永恒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