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田万福:岁月相守 默默情怀
我喜欢阅读各类杂志。由于工作需要,财经专业类的杂志读得最多,其中由财政部主管的《中国财政》杂志,是我的首选。《中国财政》是半月刊,每月两期,我仍觉得读得不过瘾,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文字、精巧漂亮的封面、插图,特有的专题、栏目和时效性强的社会热点话题……我每次都一口气看完,手不释卷,如饥似渴。
1986年,在大学读财政专业的我,开始阅读《财政》(《中国财政》的原名)。1990年,参加财税工作后,在掌握熟悉最新财税政策法规、查询解决专业问题的路径办法、学习各个部门工作理论实践探讨交流过程中,更是离不开《中国财政》。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相知相伴,不离不弃,已有35个年头。2017年,我被组织安排下乡开展脱贫帮扶工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之前,心里很茫然,觉得一点抓手都没有。偶然间,看到《中国财政》刊登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相关文章中有不少政策及经验做法的介绍,顿觉眼前一亮、茅塞顿开。其中有的扶贫文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深深体会到在结对帮扶工作中,老百姓最讨厌的是形式主义,说大话不干事,弄虚作假欺下瞒上;最需要、最欢迎的是扶贫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为乡亲们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他们多年来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思路明确了,行动就有了方向。进驻村子后,通过走访群众,我将村民的愿望归纳为:喝到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道路平坦、四通八达,延伸到每一家、每一户,彻底解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出行难问题;根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秸秆柴草、牲畜粪便、生活垃圾乱堆乱放、苍蝇蚊子满天飞、臭气熏天、卫生环境恶劣等问题。为切实解决村民们这些期盼已久的问题,我们多方筹集资金36万元,2017年10月开始动工,年底全村自来水供水管网工程改造全部竣工。筹集资金150多万元,用了近一年时间,硬化主干路2040米、里巷路3330米。结合道路硬化,大力推进全村环境综合治理,清除常年堆积在村民家门口、道路两侧的各种生产生活垃圾,对养殖业产生的粪便、污水进行专业化处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面对天津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观察和区电视台新闻频道采访记者时,乡亲们发自内心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驻村帮扶组。而我在心里要默默感谢的是,为我不断“出谋划策”的《中国财政》。从《中国财政》中,我找到了脱贫帮扶工作所需要的好政策、好经验、好做法,以及财税扶贫干部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
作为《中国财政》的忠实读者,我在为《中国财政》取得辉煌成绩感到高兴自豪之余,也忧虑在数字时代下越来越严峻的报纸杂志生存环境。令人欣喜的是,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中国财政》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变压力为动力,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坚持高质量办刊理念,改革创新栏目内容,严把稿件审核关,同时上线运行“中国财政”微信公众号,尝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推精品。《中国财政》更加赢得忠实读者的喜爱和拥护。
今年,中国财政杂志社建社40周年,《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从这个新起点上再出发,希望《中国财政》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
责任编辑:张小莉 梁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