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王云奎:岁月愈久情愈浓
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又以喜悦的心情迎来了中国财政杂志社成立40周年、《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作为《中国财政》的老读者老作者,我欣喜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以感恩的心,向中国财政杂志社、向《中国财政》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祝福:祝愿中国财政杂志社在今后的征程中赓续优良传统,再创改革佳绩;祝愿《中国财政》在为财政改革发展的鼓与呼中,发出更宏亮的声音,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前不久在整理旧书报等资料时,不经意间看到的一张老照片,勾起了我一段珍贵的回忆。照片中间位置站立的是中国财政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刘凤桐,他是第一位主动和我联系的杂志社的同志。2002年6月,我来北京参加财政部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会议期间,当时的部办公厅主任王军告诉我,《中国财政》杂志的一位同志想和我见见面。后来大概因为时间不凑巧,最终没有见成。当年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正参加县政府常务会,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北京有电话找我,正是刘总编。他客气地了解了我工作和生活情况,又和我简要地聊了《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的写作及获奖的一些常人不大注意的细节,并且邀我写一点体会性文章。过了一段时间,我在当年第11期《中国财政》上读到了刘总编的散文《从王云奎散文获奖想到的》,同时刊登了我的那篇拙作。读罢刘总编的文章,我对他敬佩有加,总想找机会拜访,绝不仅仅因为他给了我较高评价,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他对财政工作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谁知直到我离开基层财政领导岗位近两年半之后才实现了这一愿望。
那次到北京,是因为参加中国世纪大采风组委会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征文大赛颁奖大会。颁奖大会一结束,我便决定去中国财政杂志社看望一下老朋友。和刘总编一联系,他恰好在单位,异常热情地表示欢迎。那天下午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相谈甚欢,他还满足我的请求,专门与我合了影,于是就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刘总编十分素朴,平易近人,照片左边是当时《中国财政》编辑部主任王尚明,面上的微笑流露出多年老友相见的那种坦诚和真挚。即使时隔多年,再端详他们温和亲切的面容,一种异常感动的暖流瞬间便不由自主地涌遍了全身。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是2005年9月下旬,地点大概是在杂志社办公楼的楼顶平台上。背景的近处是平台的围墙,稍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枝叶,为照片增添了许多蓬勃的意味。
我之所以比较详尽地回忆这次见面的一些细节,是因为这对我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那时,因工作需要,我离开县财政局主要领导岗位已经快两年半了。按照世俗眼光,当时的我,对一些人来说,早已经没有“价值”了。没想到杂志社的同志如此热情,这让我十分感动,使我充分感受到《中国财政》的大门是永远对一切忠诚的作者、热心的读者敞开的。这就是一个刊物的核心价值观,是办刊人的精神与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和追求,刊物自然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然会越办越好。如果从2002年8月算起,直至今日,我与《中国财政》的交往已历经整整19个春秋。但是,年份再久,流逝的只是岁月,不变的却是感情。而且随着岁月的增加,这份纯粹的感情还愈来愈浓。
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刘慧娴编辑建立了比较经常的联系。每遇重大活动,小刘便主动询问我的闲忙,提出约稿意向。对我来说,即便有时时间紧,对编辑部的约稿我也都尽全力完成。因为我觉得这是我对《中国财政》的一种责任。这些年我应约撰写的《还是应该上收县管》《细处最见信仰真》《不断前进的<中国财政>》等,不但抒发了一个老财政工作者的感悟和情怀,也在一定范围产生了共鸣,有的还在杂志举办的征文大赛中获奖。就是自己因感而发撰写的一些稿子,只要送到编辑部,从编辑到社领导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有些篇幅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我的2002年》《充满阳光之路》《风雨财政路》《我所感悟的财政散文》等。有些虽然是不直接涉及财政的稿子,编辑收到后也及时反馈,适合刊登的尽快刊发。比如今年第5期刊登的《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有感》便是如此。对于一个离开财政战线已经多年,况且早已退休的“原”财政工作者来说,这就是最优厚的待遇了。我常常以此为荣,我过去的财政老朋友也常以我为傲,甚至还有点羡妒呢
回忆近20年与中国财政杂志社和《中国财政》的交往,我最深切的体会是编辑部对读者和作者以心换心,正如古人所说,“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我相信,编读(作者)之间有了这样一种挚情,杂志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也一定会赢得更多的读者作者。
责任编辑: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