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严军:《中国财政》基层财政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结缘《中国财政》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作为一个进入财政系统不久的新人,《中国财政》伴随我一路成长,给予我许多指导和帮助。可以说,《中国财政》既是我初识财政的引路人,也是引领我在财政道路上踏实前行的指路人。
从立足到立志,是《中国财政》为我打开一扇门,让我感知财政的风采,帮助我在新征程上直面挑战。2018年底,我从部队转业来到东莞市财政局东坑分局,从舞枪弄炮到填表对数,我该怎么实现从军人向财政人的转变?自己也已过而立之年,如何在陌生的领域立足并重新开始?工作之初,这些疑问时时困扰着我。那时,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我会经常翻阅一些和工作有关的书籍报刊,其中最常看的就是《中国财政》。《中国财政》既刊发国家财政政策的权威解读,又联系实际,探讨财政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既有理论的指引,又有实践的指导,对我启发很大。尤其让我欣喜的是,她每期聚焦财政重点业务的一个专题,遴选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文章,进行多维度的答疑解惑,对于“半路出家”的我来说非常“解渴”。可以说,《中国财政》是我最初认识财政、了解财政工作的启蒙读本,培养了我的整体财政观,帮助我树立了在财政道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信心。
从立志到立身,是《中国财政》为我点亮一盏灯,让我感受财政的温暖,鼓舞我在岗位上实干担当。2019年7月,《中国财政》刊出的“寻找最美财政所”的征文启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莞财政事业在这几十年间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在市镇体制下的基层财政实践也走过了一段具有东莞特色的路程。从“财政所”到“财政分局”,其中蕴含的变与不变,见证着东莞基层财政平凡而又艰辛的奋斗历程,值得我们去书写和宣传。于是,我鼓起勇气,撰写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记东莞市财政局东坑分局》一文,向《中国财政》投稿。没想到,稿件很快得到了杂志社编辑老师的回应,几经修改后发表于《中国财政》2019年第14期,东坑分局还被评选为“最美财政所”,这对我和我们分局都是莫大的鼓舞,也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挖掘自己,以实干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从立身到立业,是《中国财政》为我树起一面旗,让我感悟财政人的品格,激励我在工作中甘于奉献。2020年11月初,我有幸参加了中国财政杂志社举办的乡镇财政管理和建设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杂志社编辑老师们的热情周到让我倍感温暖,深深体会到杂志社对基层财政的关心。更让我难忘的各位基层同事的交流感言。在座谈会上,有的同事谈起自己三十余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三个人”、“一本账”、“一面旗”的财政所岗位;有的同事谈及自己在财政岗位工作多年,在面临职位升迁时,毅然决定听从内心,选择继续坚守财政所;有的谈到自己一直在大山深处默默工作,第一次到北京来就想看一回天安门升旗仪式,替同事们实现愿望……朴实而又真挚的话语,讲述着一个个基层财政人平凡又动人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更让我感受到财政人的执着与热爱、坚守与奉献,惟有时刻把职业当作事业,在平凡中追求不凡,方能无愧为财政人。
回顾这三年来与《中国财政》的相遇、相识和相知,《中国财政》一路陪伴和指引我在财政岗位立足、立志、立身、立业,我感到无比幸运,更怀有无限感激。我想,我只是从《中国财政》中受益的千万基层财政人中的一个。一直以来,《中国财政》坚持面向基层一线,用心用情传达基层心声,尽心尽力为我们搭建交流平台,是我们基层财政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我衷心祝福中国杂志社各项事业乘风破浪、蒸蒸日上!衷心祝愿《中国财政》杂志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