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薛朝阳:我与《中国财政》的深情厚谊
从2001年我到山西财政厅从事财政新闻宣传工作开始再到当前从事财政政策研究工作,《中国财政》就像一个结识多年的朋友,始终没有离开过我的办公桌,与我一直相知相伴走过了20年,给了我很多帮助,结下深厚情谊。20年来,在我的心目中,我与《中国财政》的关系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既是全国财政部门工作交流的“最高平台”,又是山西财政工作的“最近阵地”。
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从初识《中国财政》开始,我就被一篇篇经典好文吸引,一下就成了她的“铁粉”。多年来,养成了《中国财政》每期必看,经典好文章每篇必摘,近三年《中国财政》全部必留的工作习惯,书柜里总是摆着厚厚的《中国财政》。在阅读的同时,我还根据工作需要给《中国财政》写稿投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2年的一天,我当时的办公室主任拿着一本《中国财政》过来给我看,说上边有你写的文章,表扬并鼓励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在全国财政系统最高期刊发文,一下子从读者成了作者,心里非常高兴,也对做好财政宣传工作更加有信心。从此,我多次写稿投稿,积极反映山西财政改革发展的经验成效,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在写刊物与读者的关系时,“良师益友”这个词可能是用得最多、最广泛的一个词,于我而言,也是最真实、最贴切的。多年来,无论我在哪个工作岗位,我都能从《中国财政》中读到于工作有益的文章,从中了解到最新、最权威的财政政策、财政信息和各地财政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多年来,《中国财政》不断与时俱进,精益求精,丰富形式,充实内容,奉上了一篇篇可读性极强的精神大餐,已成为我学习上的“教科书”,工作上的好老师。与此同时,《中国财政》的记者编辑们还多次来山西实地采访,记录反映山西财政工作的进展、成效,讲述山西的“财政故事”,我们之间也结下了深厚情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9年6月,我们一起到山西平顺县西沟村采访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申纪兰从1954年25岁时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是财政媒体第一次讲述申纪兰的故事,我们一起近距离学习感受了“申纪兰精神”,没想到却也是最后一次。一年后申纪兰老人逝世,这篇报道也成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报道。
既是“最高平台”又是“最近阵地”
作为全国财政系统新闻宣传的高端平台,多年来,《中国财政》刊登了许多财政领导的重要讲话,重要的财政政策,重量级财政专家的文章,权威性强,指导性强,是我领会了解国家财经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在我从事财政新宣传工作期间,还将《中国财政》作为反映山西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舆论阵地,也正是与《中国财政》的编辑记者们多次下基层、接地气的共同采访经历,使我们成为并肩作战的朋友,这个“最高平台”不再“高不可攀”,而是越发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财政干部。
今年是中国财政杂志社建社40周年、《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迈着坚实坚定的步伐,《中国财政》取得了辉煌不凡的业绩,已经成为全国财政干部的重要精神食粮。衷心祝愿《中国财政》在新发展阶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奉献出更多更富时代性、思想性、可读性的好文佳作,祝《中国财政》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 李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