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砥砺初心 共创未来 | 宋勇:我与《中国财政》共度美好时光
时光荏苒,《中国财政》杂志已走过65年光辉历程,我与《中国财政》相识相知也已30余年。可以说,从踏入财政大门、走上工作岗位那天开始,《中国财政》杂志就一直陪伴着我,指导着我,激励着我。与《中国财政》杂志共度美好人生,内心深处满怀感激、感谢与感恩……
初识《中国财政》,给我的印象是:字字珠玑,篇篇锦绣。我的敬佩感油然而生。首先,封面设计显生气。封面图片期期更新,彰显当期刊物的鲜明主题和重点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不经意间就被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止步的拼搏精神所感染。其次,卷首评论呈大气。卷首语紧紧围绕当前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握前瞻性和主动性,宣传财政政策,吹响财政改革发展的“集结号”,起到了振奋精神、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再次,内容创新有锐气。《中国财政》杂志的内容创新一刻也不曾停歇过。紧扣主题主线,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期期都有新气象。此外,编辑负责展才气。《中国财政》杂志的编辑们认真负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群众的原则,对编审的稿件精益求精,几近苛刻,充分展示了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平,审改结果都让我心悦诚服。
早在2007年,我以竞争性谈判采购案例分析为题,第一次向《中国财政》杂志正式投稿。此前我已经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过政府采购相关稿件,满以为在《中国财政》杂志上发表文章也不是难事。哪知编辑给我打来退稿电话,并向我解释文中提到的政府采购废标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案例分析便没有意义了。这一经历让我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从那以后,我沉下心来学,静下心来思,稳下心来干。在哪里用心,就在哪里收获。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2016年,我写的《湖北黄冈:加大财政扶贫力度》一文在《中国财政》第16期刊登,之后写的《推进长江经济带扶贫开发工作的财政对策思考》《谱财政华章 铸发展辉煌》又相继在《中国财政》发表,这对我无疑是莫大的鼓舞。2020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中央和湖北省密集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给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带来的政策落实方面的挑战,我撰写了《落实疫期疫后财税支持政策的思考》投给《中国财政》杂志,很快就在第16期上发表。在坚持十多年向《中国财政》杂志投稿的过程中,我本人的研究水平和撰稿能力得以稳步提升,收获的也不止是稿件的发表,更有坚持学习、用心钻研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我深爱的《中国财政》杂志,我想提几点建议,希望《中国财政》能够自加压力、只争朝夕、勇往直前打造好“五大平台”。一是坚持把握刊物的前瞻性和时效性,切实利用好新媒体,努力打造好财政政策宣传的阵地。二是坚持紧扣财政中心工作,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财政改革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创新内容形式,为基层财政打造好改革创新的高地。三是坚持引领财政理论研究方向,指导基层财政找准思路、方法,全面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努力打造好财政理论研究的基地。四是坚持搭建好财政工作者互联互通的桥梁纽带,全面系统地介绍各地财政工作亮点及特色,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讲述财政故事、传播财政声音、积聚财政力量,努力打造好财政经验交流的平台。五是坚持把财政前辈的光辉形象、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的时代风采、全国财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动人事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传承财政精神、弘扬财政文化理念,努力打造好财政精神文化的领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国财政》快马加鞭。65年峥嵘岁月,65年光辉历程,《中国财政》杂志给不同时代的财政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名忠实读者和撰稿人,我必将与《中国财政》相伴永远。衷心祝福《中国财政》杂志的未来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李艳芝 陈璐萌